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全科化”培养研究

时间:2022-09-21 03:04:04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全科化”培养研究

摘 要:21世纪的农村教育改革需要“全科型小学教师”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建立“全科化”培养体系,从对象确定、计划编制、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科化”的实践探索。“全科化”培养体系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教师教育实践。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师;全科化;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6-0098-05

“全科型小学教师” [1 ]培养从十年前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到如今发展成为全国性蓬勃兴旺的事业,这是发生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领域的一场由观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回顾十年探索历程,深刻反思实践道路,并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找出规律,形成理论,进而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这既是理论研究的基本责任,也是促进事业成长壮大的必然之路。

一、农村教育改革,谁执杏坛――“全科型小学教师”

20世纪末,按照国家教师教育改革有关要求,湖南省原有培养小学教师的32所中师学校或并入高等院校,或改办为其他类别的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但在调整后的几年里,各地陆续反映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譬如,年龄和学科结构极不合理,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学科合格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偏远农村学校规模很小,有的甚至是一个学校一名教师,难以胜任多个学科教学任务;教师教育中生源质量下降、师范专业教育弱化、教育实习环节不落实等。为此,省教育厅提出了改革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内容和模式,实施农村小学教师专项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建议,得到省政府高度重视 [2 ],并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 [2 ],作出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的重要部署,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加强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该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小学、幼儿园教师全科型、初中教师一专多能型、高中教师专科型的要求,分类型、分层次培养中小学教师。教育部对湖南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于2005年12月专门发简报向全国推介 [2 ],引起教育及社会各界较大反响。2006年,湖南省正式启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 [2 ],开始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探索。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 [1 ]。

具体说来,“全科型小学教师”拥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二是具备胜任小学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教育和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较准确地理解小学各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较广泛地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备承担小学教育和艺术教学所需的人文、艺术素养。三是具备胜任小学教育教学所需技能和能力。能正确把握各学科知识的相融性,具备主动学习、科学探索、有效构建并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小学各科教学、班级管理及课外辅导工作。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简笔画造型准确、生动、形象,英语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并能通过普通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通过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较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音乐、美术课程中,形成与个性相适应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四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

二、“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全科化”体系

如前所述,“全科型小学教师”中“全科”有齐全、齐备之意,对“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也需要“全科化”,需要从对象确定、计划编制、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科化”的实践探索。近十年来的湖南省“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颇具创新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全科化”培养体系。

1. 培养对象的确定:选拔自愿从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优秀生源

从常理讲,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本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应该具有较高综合能力与素质,但是实际情形常常不是这样的。原因是:(1)攻读小学教育专业的高中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新生录取分数线通常相对偏低;(2)高中毕业生生理、心理上已经错过了艺术素养发展的最佳时期;(3)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文化学习上,不太注重与未来小学教师职业相关素养的养成与发展。然而招录初中毕业生则不然。他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习能力强,心理、生理可塑性大,容易形成稳定的专业素养和态度,对新知识和艺术学习有更强的求知欲,也容易培养形成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力素质,对按全科型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小学教师比较有利。因此,选拔自愿从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优秀生源是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

2. 计划编制: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

在小学教师职业地位和待遇偏低、吸引力不强情况下,湖南采取免费培养和定向就业政策,以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小学教育专业。为了与现行教育人事制度相衔接,在招生计划编制上采取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办法。“自上而下”是指省教育厅将年度培养计划预分至“专项计划”所面向的各扶贫县,“自下而上”是指扶贫县根据预分计划和本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由教育局会同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共同确定本县农村小学教师实际需求计划再行上报,这样最终由省教育厅综合后下达的培养招生计划能够确保培养对象学成就业有编有岗。

计划招生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明确工作要求:一是参与“专项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心组织,确保培养对象的选拔公平、公正、公开;二是规定选拔程序,即采取个人自愿申报、所在学校选拔推荐、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市州教育局和培养学校面试、培养学校择优录取、省教育厅统一审核的办法进行;三是规定正式录取学生与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培养学校签订《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协议书》并在省教育厅备案。另一方面,明确培养对象选拔条件:一是持当地户口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不低于本年度当地示范(重点)高中录取分数;二是热爱祖国,热爱儿童,品行良好,遵纪守法,志愿从事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三是身体健康,参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体检合格等 [2 ]。

后来随着工作的推进,“专项计划”的培养类型增加了幼儿教师,计划范围增加了市州计划,培养层次增加了本科层次,但一直坚持了由省统一组织管理、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区域实际需求确定年度培养计划规模、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与培养学校共同参与招生的工作格局。十年来,全科型教师培养生源质量始终保持在年度生源所属地示范(重点)高中录取水平以上。

3. 经费投入:划拨到校,全额培养

经费投入是开展全科型教师培养工作和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湖南省准备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时,就计划“十一五”期间由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2亿元,为全省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小学教师1万人。2006年开始,按照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4 000元/人/年、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6 000元/人/年,直接将经费划拨到培养学校,全额用于定向师范生培养。培养对象不仅免缴学、杂费,而且还可享受一定生活费补助。

4. 培养院校建设:全省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和逐步推进

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后,湖南按照全省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和逐步推进的原则,在2005年至2007年间,组织力量对全省所有承担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学校评估,确定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师范、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等九个具有大专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资格的学校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基地,每年分配下达一定数量的培养任务。各学校集中本校优势,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专门教学部,积极参与优秀培养对象的招生选拔、相应教学计划制定、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研究,以确保培养质量 [2 ]。

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使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学校建设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强力政策扶持。在原有办学基础上,基地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大幅提高。如省属湖南第一师范用短短八年时间实现了从中师学校到培养规模近两万人、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的飞跃式发展;长沙师范也于2013年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和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市州所属培养学校也在省市各级政府支持下积极整合本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成为服务本地教育的新型教师教育基地。实施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带动和促进了我省小学教师培养机构的改革发展,培养规模基本满足了新时期全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需要。

5. 课程建设: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强化教育实习环节,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提高教师教育的“师范性”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大都采取综合培养模式,但如何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并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此,湖南组织省内教师教育专家、教授,按照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研究制订了《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 [2 ],作为指导性文件印发各培养院校,要求各培养学校据此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学。课程方案按五年学制、每天6课时、每学年40周、总计6 000课时进行设计。课程设计主要遵循专业化、综合性、针对性和均衡性原则,针对当时培养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师范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训练不足、教学技能训练普遍有所放松、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环节不到位等问题,大力改革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传统师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师范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训练,特别突出了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加强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等教师培养专业特点,力求反映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客观要求,以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力求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知识整合,满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育发展和农村小学教师的新要求,力求兼顾各种类型课程的作用和要求,形成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以适应各科教学为主、发展某科特长为辅,以显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为辅的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

为了落实课程方案,省教育厅专门成立湖南省小学教师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小学教师教育教材建设,组织研制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审定、修订教W大纲和教材,监管教材使用。从2006年到2008年间,组织小学教育培养各学科专家和教师,完成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以及40科64本全套新教材编写,印发各校使用 [2 ]。

权衡目前小学教育的主要矛盾并不在于“教什么”和“教多少”的问题,而在于“怎么教”和“怎么学”。因此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适当压缩解决“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程和课时,加大“怎么教”的课程和课时。与以往课程比较,主要是调整三类课程所占比例,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强化教育实习环节,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提高教师教育的“师范性”。

一是拓宽基础课程。由于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启蒙教育,小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正处在由混沌向分化的转化时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因此,对小学教师的通识、通才要求较高,需要加强历史、艺术、文化、伦理道德等综合素质教育课,设置学科交叉、文理兼容、反映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课程,同时强化语言(普通话、英语)、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等工具课程。

二是整合学科专业课程。按照少而精、博而强、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改变课程内容“旧、窄、杂、空”的现状。减少学科专业类课程比重,对主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按照未来小学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在不违背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前提下,选择和调整学科内容,整合相关学科,构建综合课程。比如,将物理、化学、生物整合为科学,将政治、历史、地理整合为社会,将音乐、美术整合为艺术等等。

三是拓宽教育专业课程。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双专业性”,即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尤其是对小学教师来说,必须比大学、中学教师更注重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原因是小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不稳定,学习过程中自控能力差,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复杂多变,学生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学习障碍,教师难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要能教和教好小学生,小学教师更需要掌握宽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等知识,更需要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四是强化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教育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整合,才能内化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类课程,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递进性,采取参观学习、试教、教育见习、教育观摩、教育调查、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

课程方案、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颁布实施,成为一整套标准文件,有效地规范了全科型教师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目的。2006年至2013年,湖南省共招收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12 577人。2011年,首届全科型培养模式培养对象共981人毕业,由生源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全部安排到乡镇以下农村小学任教,受到农村学校的普遍欢迎。截至2014年5月,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各校共培养毕业生6 246人,这批新生力量的到岗就业,为全省农村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迅速缓解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师资匮乏的结构性矛盾。

三、“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体系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教师教育实践

在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问题上,学界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我国最早开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院校中,南京师大晓庄学院提出“综合培养,分项选修”,杭州师范大学提出“综合培养,有所侧重”,首师大教育学院提出“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上海师大提出“大学通识教育、学科综合教育和小学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必须以综合性作为自己的鲜明特征” [3 ]。因此,我们认为,各派观点之间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综合培养,而在于能够实现多大程度的综合培养。小学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特点,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相应的,作为培养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更需做全面发展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湖南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作为全科型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以高水平全面发展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通过开设充实丰富的文化课程夯实培养对象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学科教学法研习促进培养对象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过实习、见习等教育实践以教促学促进培养对象“反刍”书本理论知识,最大程度地推动培养对象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在湖南省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实践之前,不少人对全科型这种综合性达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模式是心存疑虑甚至否定的,但实践证明,全科型教师能够较快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综合化趋势和开设综合课程的要求,其自身素质发展的全面性不仅为自身职业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带动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了培养对象自身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领域的成功实践。教育部原师范教育司管培俊司长在多个场合提倡创新教师教育,“探索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养成教育相融合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4 ],广西、重庆、浙江、广东等省也相继开展了全科型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

事物发展和人类认识都是永无止境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将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从国际小学教师培养的历程看,培养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其必然趋势是向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方向发展 [5 ]。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已于2002年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本科教育目录,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迄今有159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6 ]。湖南“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也已从2010年开始增加了培养六年制本科层次小学教师项目。因此,作为处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是时代赋予的最好的历史境遇。

首先,要全面审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全科型教师培养中最关键的问题,对培养涉及的人才规格、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安排等所有问题起统z作用。从现阶段实践情况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历史不长,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关键问题上缺乏明确定位,不同学校在培养条件和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 [7 ]。因此,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宜定位于小学教育应用型人才也就是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尽管专业化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不同于小学教育研究者或教育家培养目标,但作为职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应为培养对象后续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具备教师职业相关各种专长发展的可能性 [8 ]。比照初等教育师资培养相关研究成果和国际经验,我们发现,现行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一是层次要求不够明确,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二是知能要求较为细化,反而不足以概括教师职业素质特征。需要将其修正为:培养综合型、全面发展、适应性更强、发展潜力更大的全科型小学教师,要求“既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全面的科学素养;既具有小学基础学科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其他学科的一般性知识;既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又具有熟练的教育技能技巧;既能蚴と涡Щ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能从事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 [9 ],并就此开展新一轮实践研究进行求证。

其次,要重视完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方案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湖南省曾制订全科型教师培养专门课程方案作为指导性文件下发培养学校参照执行,并据此配套编写了培养教材供学校使用。应该说,方案的实施保证了实施之初培养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及与国内外相关比较研究,我们感到现行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在课程理念上,针对现有课程存在“就事论事”、“见树木不见森林”和“目中无人”的问题,强化对基础教育整体认识和对教育对象个体的研究关注;二是在课程结构上,针对改善人文教育和学术能力培养,更科学地划分各类课程比例,强化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和隐形课程,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化”;三是在课程内容上,针对全科型教师培养中“什么都要学”与学程有限之间的矛盾,加强课程的整合和知识的综合,精简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环境变化,强化价值观及师德教育,开发有针对性的学习专题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四是在课程实施上,根据师范教育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教学技能习得过程统一的特点,加强教学的示范性,针对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在增加实践教学时量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最后,要着力提升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配套水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以高等学校为主,但要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就绝不能仅由高等学校一家来实施,而必须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关键之一是招收优质生源,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之所以收效良好,是因为有政府实施免费教育和定向就业政策的强力主导。还比如,高校强化实践教学,无论是教育调查、社会实践、教育观察、见习实习,还是请优秀一线教师上门“传经送宝”,都要与校外有关学校、单位和部门打交道,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为了持续做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地方政府将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定向培养计划、安排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到岗就业、支持培养院校培养工作“常态化”,为全科型教师培养保驾护航;培养高校也需围绕提高培养质量的目标,进一步做好内部师资配备、课程安排、教学研究以及扩充教育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培养质量,让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德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学科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9):55-59.

[2]周德义.理念与事业――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51-152,158-161,162-164,168 -171,2,168-170,13,172-176,186-188.

[3]史Z文.我国综合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6):48-51.

[4]管培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10-08-13(2).

[5]季银泉.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55-57.

[6]惠 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57-61.

[7]孔繁成.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4-117.

[8]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9]马云鹏.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B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4):73-78.

上一篇:棉田覆盖生物降解膜的生态生物学效应 下一篇:农业科技期刊助力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