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时间:2022-09-21 03:03:29

论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摘要: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是语言和文化不可译的前提。本文从语言和文化视角对不可译性作了例证分析并给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语言 文化 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 11-0204-02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自语言诞生之日,翻译也就随之而生。理论界认为翻译也应该具备"相对严密的术语系统,相对理性的话语规范,相对完整的分析手段,相对稳定的解释力等,足以使一个理论成为一个可证实、可证伪、可操作、可(与其它系统)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但现实却让译者进退维谷。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一些信息的流失就成了正常而客观的现象。对此,Peter Newmark说:"如果源语的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本文将从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不可译性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二、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形成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英语和汉语这两种非亲属语言在进行转换时,必定存在很多障碍,也就是不可译性。

1.语音的不可译性

英语和汉语率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拥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英语的节奏以重音为基础,而汉语的韵律采取平仄对比的原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语音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对应的形式。如:

Sweet and low, sweet and low, 风儿柔哟,风儿轻,

Wind of the weastern sea. 西海的风哟起歌声;

Low, low, breathe and blow, 多优美哟多动听,

Wind of the weastern sea. 西海的风哟鼓浪鸣。

Over the rolling waters go, 你来自沉月吹起帆,

Come from the dying moon and blow.为送亲人登归程。

Blowing him again to me, 吹来亲人重相见,

While my little one, while my pretty one sleeps.趁我娇儿甜睡浓。

( Alfred Tennyson: Song ) (李云启译)

在这首诗中,反复出现在开头的辅音[s][l][w][b]一方面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同时也起到了模拟风吹和海浪的声音的作用,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但汉语里没有类似的语音修辞手段,因此译文无法体现上述效果。

2.文字特征的不可译性

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大相径庭,所以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有人利用汉语中拆字的写作技巧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这首诗的不可译性就在于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汉字的结构特征,拆开表达,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组成诗句,却仍然传递一定的意义。如果将它译成英语,修辞效果和原诗的语义无法同时保留。

3.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英汉两种语言正是有了各自的修辞手法,才变得生动、耐人寻味。在翻译实践中,译文若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忠实地表达源语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谐音相关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如:

上海某整形医疗机构的广告语:满足你的小"要求"。这则广告中利用"要求"的"要"与"腰身"的"腰"同音,达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但既要翻译出其内容含义,又要翻译出汉语的同音双关是不可能的。

又如:When a woman complained to her butcher that his sausages tasted like meat at one end, but like bread at the other, he replied: "Madam, in times like these no butcher can make both ends meat." 原文里面的最后一个meat 是谐音双关,表面意思为:把香肠的两头都填上肉。实际上应make both ends meat是英语成语,意为:"使收支相抵"、"靠微薄收入为生"。这样的双关语当然不好翻译。

三、文化的不可译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存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也就有不同的指称,不同的构词方法,不同的句法结构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这就直接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

1.词汇空缺造成的不可译性

词汇空缺其实就是文化空缺,带有民族独特性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属于词汇空缺。汉民族十分重视血缘关系,所以表达亲属关系的词也极其发达。而在英语中,有关亲属的称谓词却非常贫乏。例如,汉语中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而在英语中只有一个cousin对应这八个称谓。英语中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对等的词语,如:Clinton’s speech (意思是模棱两可;没有明显的态度) 和Cordian knot (棘手的问题),翻译中需要进一步说明。

据悉,为照顾欧美审美习惯,《甄传》将由美国公司重新嬛剪辑,补拍镜头并配乐。剧中很多台词也有不可翻译性,甄对皇上有句台词是"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一开始便都是错的"。像这句"那年杏花微雨"可能就不翻译了,虽然后面的意思并不会受到影响,但艺术性上肯定会有一定的折损。里面像娘娘、本宫、小主、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之类的头衔,在英语中就属于词汇空缺。这些复杂的称谓跟封建时代的门第阶级观念有关,美国在翻译时可以上溯到英国文化、欧洲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去找相对应的术语,去做相应的转换和处理,像公、侯、伯、子、男就是西方的等级划分。不光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文学著作或影视作品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历史造成的。有些词汇就是只能意译,否则根本没法翻译。

2.习语和成语的不可译性

"龙"被中国人视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并自称为"龙的传人"。中国古代帝王为"真龙天子",因此"龙"是尊严和权力的象征,但若将成语"望子成龙"译为 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 将会使英语国家的人难以理解,因为英语中的dragon 尽管也是想象中的一种动物,但却是邪恶的怪兽。"鼠"在汉语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小的,所以人们以"鼠"喻"小"或"少"。因此,就有成语As timid as a hare.。英语中的mouse有"狡猾的"喻意。如: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这两种语言中的动物意象都要相互替换才能呈现出流畅的表达,可分别译成"胆小如鼠"和"狡兔三窟",这种意象的差异会引起不可译性。

3.典故的不可译性

一些成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还含有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地译出典故的联想意义,以直译加注的译法才能避免只知其意、不知其源的尴尬。

东施效颦:Tungshi imitating Xishi,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Note: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It implies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ion.)

The heel of Archilles. 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踵。(注: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出生后其母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未浸到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后被敌人用剑射入脚踵而死。因此,The heel of Archilles or Archilles’s heel 比喻唯一致命的弱点。)

4.饮食文化的不可译性

在披荆斩棘的翻译界,饮食文化是百慕大三角。如:"红烧狮子头",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佳肴,但若直译成:braise the head of the lion. 外国人肯定会大吃一惊。如果译成:braise the large meatball in soy sauce, 虽没有了误会,但隐藏在菜中的色、香、味和形已不复存在。

"麻婆豆腐"可翻译成:beancurd with special pepper (有辣味的风味豆腐) 或stir-fried beancurd (经过翻炒而成的碎豆腐)。前者翻译了味道舍了形状,后者有了形状却没有了味道。

四、结束语

以上的例证分析说明,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的不可译性将会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向可译性方向发展,因为"翻译既可以是被动的言不由衷,也可能是主动的偷梁换柱"。语言的不可译性由语言的物理属性所决定,比文化的不可译性更复杂。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认真研究译语和源语的文化,采取必要的翻译方法,争取译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最终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 3(1)[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Pergamon Press,198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王桂莲.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准确性[J].上海科技翻译,2004, (1)[6]关秫新.文化差异和不可译性[J].外国语,1990,(6)

上一篇:China and Central Asia:Bright Prospects for... 下一篇:China-Mali Friendhship Still 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