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认识“乖宝宝”

时间:2022-09-21 02:45:25

深度认识“乖宝宝”

父母们聚在一起,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家的宝宝听话、乖巧、懂事,多让人开心啊!”“你的女儿好乖呀,嘴也很甜。”“我儿子太皮啦,很不听话,经常捣乱,一点也不让人省心!”……在父母的眼里,“乖”成了衡量一个宝宝好还是不好的标准。那么,父母心中的“乖宝宝”又是怎样的呢?

乖宝宝的形象

乖,网络在线字典里的解释是:表现好,顺从,听话。按这个解释,在家长眼里,“表现好,顺从,听话”自然就囊括了很多方面,如:学习好,不让大人操心,能按大人的要求来完成学习目标或任务;各方面行为习惯好,不捣乱,不犯错,不惹事生非,不给大人添麻烦;想法少,能听从大人的意见,能按大人的意愿去做,不违逆,不顶嘴。

这样的宝宝,真的能像父母所认为的那样让人很省心、很放心、很舒心吗?答案即使是肯定的,那也只是眼下的省心、一时的放心、暂时的舒心,因为我们听不到宝宝内心的真正声音,看不到宝宝心灵的痛,有可能为宝宝的将来埋下了成长隐患!

我是乖宝宝但我很痛苦!

小时候,我是大家公认的乖宝宝,听话、懂事、勤奋好学,很少让父母操心,忤逆父母的事更是没有了。我成了邻居街坊夸奖的对象。

父母说看小说不好,会浪费时间,我就不看小说,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想做的事不敢做,害怕做,我不想做的事又不知道如何拒绝。回想小时候,我并不是没有主见的人,我有想法、想做什么决定时,却常常遭到爸爸的反对,很多事情必须按他的意志来办,否则会遭到严厉的批评,慢慢地,我再也不敢“犯上”了。

专家点评:

一个人的成长与原生家庭的教育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家庭关系是宝宝最早体验到的社会关系,父母与宝宝的交往模式往往成为将来宝宝走向社会时与同学、老师、同事之间交往模式的蓝本。这个案例中,爸爸是专制型的家长,意志不容他人违背,权威不容宝宝挑战,思维刻板,没有民主和平等。

打压宝宝思想的结果是培养出一个没有主见的宝宝,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经受很多不必要的心灵磨难。这样的宝宝缺乏创新精神,难以突破自我。可以想见,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即使有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案新提议,恐怕也不敢在领导面前大胆、顺畅地提出来。因为和领导的关系其实就是父子关系的缩影。

从小不敢反抗权威或没机会为自己作主的宝宝,常常会有内心冲突和纠结,饱受心灵折磨,放不开自己,将来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很多时候,宝宝一直按父母的心意生活,父母得到了一个乖宝宝,可宝宝却弄丢了自己。理性层面上,宝宝努力做个“理想我”,知道要孝顺父母,不能让父母操心和难过,所以努力学习,事事尽力做好,按父母规划的路走。但情感层面上,宝宝的“本性我”希望真实地展现自己,为真正的自己找到出路,所以,乖宝宝的内心是孤独无助、痛苦压抑的。他们在父母“爱”的名义下,很难自由地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乖宝宝“养成计”

父母看到的乖宝宝其实不是真实的宝宝,也不是快乐的宝宝,他只是按照父母、老师设定的标准而活,为迎合大人的需要、为遵从大人的意愿而顺从,甚至讨好。那么,乖宝宝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当然和父母教育中的一言一行有关啦!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父母是怎样打造乖宝宝的。

NO.1:常把“听话”“乖”挂嘴边

你经常对宝宝说要听话,经常说乖,那么有一天,宝宝真的变得很听话,但也……

教子情景:

“宝贝,再来吃一口饭,这样就对了,真是个听话的乖宝宝!”“说了不能吃零食,你还要吃!不听话要打屁屁啦!”“你要是乖乖听话、不乱跑,妈妈等会给你买你最喜欢吃的方块酥!”“不准胡闹,要听话,不听话不乖,今晚不准和妈妈睡觉!”

宝宝心理:

我如果不听话,妈妈就要打我屁股,我就不能得到我想吃的东西,就不能和妈妈在一起,所以我要听话。

教育后果:

首先,宝宝在学会规避风险和不利因素的同时,也失去了自主性、独立性和探索性,因为宝宝为了生存必须依赖大人,从而发展出了依赖性更强的宝宝。其次,由于常常受父母“听话”、“乖”的语言暗示,宝宝渐渐地朝听话和乖的方向发展,让父母省心的同时,也弱化了自己的生活能力,宝宝变得脆弱、承受力差、胆小、不自信、依赖性强。

NO.2:不准宝宝表达负性情绪

你否定负性情绪,宝宝也否定负性情绪,最后因找不到合理释放负性情绪的渠道而……

教子情景:

“哭什么哭,你是男子汉!这点小事也要哭!”“好了好了,不就是小涛把你的玩具弄坏了吗?爸明天再给你买一个,别难过了!”“爷爷不让你玩水,也是为你好,你就生气了?不可以这样对待爷爷!”

宝宝心理:

爱哭的人不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哭的;爸爸不喜欢我有难过的心情,可见难过是不好的;我知道爷爷怕我玩水把衣服弄湿会着凉,可我为什么这么讨厌他?我不能讨厌他,不能对他生气,不然,爸爸要不高兴了。

教育后果:

父母认为负性情绪是不好的,所以不接纳宝宝的负性情绪。慢慢地,宝宝也认为负性情绪是不好的,今后一旦察觉这些负性情绪,就会把它压抑、隐藏起来。这显然对身心健康不利,更为严重的是,乖宝宝因为找不到宣泄渠道或已不习惯于宣泄,最后因承受不了而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做出自残、自杀等严重的事情。

NO.3:强迫宝宝过早地独立

宝宝需要妈妈的情感依恋和陪伴,却偏偏得不到,再痛苦也得承受……

教子情景:

“我才上楼晾几分钟衣服,你就要跟上来,不要过来,到奶奶那边去!”“唉,你这小缠人精,我今天不是回来了吗?你干嘛跟这么紧,晚上陪你不行吗?什么时候才不再缠我啊?”“在幼儿园又哭了?都上了1个月幼儿园还老哭,想妈妈了?妈妈不是天天都陪你吗?”

宝宝心理:

我好多天没看到妈妈了,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妈妈盼回来了,妈妈又要做事,我好想妈妈呀!妈妈不要离开我,离开我一会儿我都害怕你再消失!妈妈我上幼儿园不习惯,你一定要多陪我!可是妈妈不多陪我,是不是妈妈不喜欢我了啊?我一定听话,一定不哭!

教育后果:

宝宝离开妈妈,或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上幼儿园等)而产生分离焦虑时,宝宝更需要妈妈的陪伴。幼儿正处在与妈妈建立情感依恋期,如果妈妈没有给够他陪伴或爱,他就会焦虑、恐惧,变得很没有安全感。过早强迫宝宝独立的结果是,宝宝更加依恋父母,离不开父母。乖宝宝为了不失去妈妈的爱,需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需要,这种从小安全感不足带来的情感空洞长大后将很难弥补。

NO.4:忽视宝宝的需求和感受

妈妈否定宝宝的需求和感受,宝宝就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

教子情景:

“妈妈,我要买那个巧克力蛋糕!”“巧克力热量大,吃多了会胖,就吃水果蛋糕吧!”“呜――呜――我不要,我就要巧克力的!”“欠打是不是?”妈妈打了红红一巴掌,红红不再哭了……

“妈妈,这衣服我穿了不舒服。”“哪有不舒服?这么冷的天,不穿这个穿什么?”

宝宝心理:

虽然我很想吃自己想要的那种蛋糕,但妈妈是不会同意的,算了,什么也不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弄不好还会挨打;虽然穿那件衣服不舒服,可妈妈没觉得不舒服,可能是我的感觉错了。

教育后果:

忽视宝宝的需求或感受,宝宝就会压制自己的欲望,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对感觉变得迟钝。发自内心的需求以及来自身体的感觉或感受长期得不到他人的重视,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没有价值的。这样的宝宝长大后会自卑、不自信,并觉得不配有更好的生活,也无法好好爱自己。

NO.5:为宝宝安排好一切

父母包办代替,宝宝习惯了接受安排,长大后也会继续接受父母的安排……

教子情景:

“你长大一点再拖地,你现在拖不好,妈妈来拖吧!”“这是这周我定好的生活计划,我们开始执行吧!”“书包里的东西要叠整齐,要有顺序地放,不是像你这样胡乱塞一通!知道吗?”

宝宝心理:

妈妈真好,什么事都帮我做好了,嗯,那我还需要做什么呢?好像没我要做的事情了,我还是玩我自己的吧。妈妈真能干,看来我是做不好的,干脆不做了,有妈妈做呢。

教育后果:

父母怕宝宝做不好而替他做,等于告诉他你做不好,会削弱宝宝的自信心;父母做事太完美、太有讲究,宝宝觉得只有那样做才是对的,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本该宝宝做的父母越俎代庖,则会培养出没有责任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宝宝。当宝宝习惯了父母为他安排一切时,长大后就不会自我管理,像小时候一样继续被动接受父母安排的一切。

“乖宝宝”总结:

其实,在宝宝出生的头几年,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有觉醒的自我意识,什么都想自己做主、自己做,但父母爱用“乖”宝宝的尺度来规范宝宝的行为。同时,幼儿常常仰赖成人的评价作为镜子来认识自己,而父母又爱用“乖”来评价宝宝的一切行为。结果,在这样的教育下,一类宝宝成了反抗型宝宝,一类成了顺从型宝宝,即乖宝宝。前者以反抗、不服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需求和意愿,他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但遵从了内心的呼唤,至少释放了内心的压力,宣泄了不良情绪;后者,则为迎合大人的意愿、为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和本真,只能拼命克制自己,而最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就是这类乖宝宝。

父母希望有个“乖”宝宝,按理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实际上父母心中这个“乖”的标准,太容易成为宝宝自主性、独立性、创造力、生命力、心灵力量、健康人格的杀手了!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对宝宝少一点束缚和条条框框,多一点宽松和自由;少一点支配和干涉,多一点民主和平等。鼓励宝宝敢说、敢做、敢于担当,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让宝宝淘一点、野一点。

培养一个行为上守规矩、道德上守规范、思维上有创新、个性上有张扬、思想上有主见、心态上有正能量的宝宝。这,才是健康的“乖”宝宝!

上一篇:火箭折腾两年,一飞冲天 下一篇:学吃辅食,状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