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康大影像科的建立与运行

时间:2022-09-21 01:09:33

基层社康大影像科的建立与运行

摘要 目的:本文探讨了基层社康大影像科的建立与运行机制。通过对基层社康影像科的现状进行剖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人员不足,知识老化及专业素质低且偏窄;设备配置及布局不合理;人员思想认识不足;管理体制跟不上等。只要利用现有有利条件,克服以上缺点,在基层社康建立与运行大影像科是可行的。

关键词 社康;大影像科;建立与运行

附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大型医疗设备进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已经越来越普遍,如CR、DR、彩色B超、全自动心电图机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精密、集成、数字、智能、白动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多个设备可以协同工作(如PACS系统)。怎样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合理使用这些医疗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区基层需求,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整合,即把CR、DR、B超、心电图这几个科室整合成一个大影像科,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设备,足够人员排班,保证科室正常运转。

现今我国大部份基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影像学科的现状

社康放射科或B超室、心电图室的专业人员少。常常是l~2人,多是医师,无技师,知识而相对大医院来说老化及专业素质偏低,且细分专业也不同,多是单―专业的,如放射专业、B超专业等,缺乏大的统一专业如影像专业。

各科室地点及人员分散。如放射在一楼,B超及心电图在二楼,无法协同工作。社康影像学科的各细分科室分散,各自为战,信息不能共享,影响了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如在放射科DR的诊断为尿路结石,而同时B超的诊断却是尿路未见异常,让患者及临床医生不知所以,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如果B超医师在诊断前与放射医师互通有无,或本身这两个医师就是同一人兼任,那诊断就会更准确,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如B超科只有1个人,只能排1个班一日.每月有8d左右要休息,那医生不上班的时间设备就空置,而此时患者很多,却无法得到B超诊断,影响了临床诊治,更有甚者有的社康购置了设备因人员不足而多年不用,如我院后亭社康就是这样,因放射人员走失而DR设备长期不用。

人员及上级主管领导的思想认识不同。如做B超的人认为做放射或心电图不是自己的专业,是做“义务工”,或因害怕射线影响身体等原因不愿意干,而做放射的也不想做B超或不想让其他人参与进来“抢了他的饭碗”,因放射人员有其岗位津贴等,而上级也不会因人多而多给几份,且放射人员的要求更高(如要求专业体检、办多种证书等)。

管理体制落后:没有统一的影像科管理制度,也没有新的上级主管总影像科的管理体系,只能套用旧的制度,如医师进修培训、晋升只能按旧的放射、B超、心电图专业,没有影像专业。

基层社康整合大影像科的建立

基层社康整合大影像科的基本条件:要克服以上的种种弊端,就要把CR、DR、B超、心电图这几个科室整合成一个大影像科。基层社康整合的基本条件应具备:①人员条件:所有人员都是影像专业人员,执业范围一致,没有超范围执业的可能性,日.人员少,便于统一起来一起管理;②设备条件:DR、B超、心电图设备的引进及多个设备的协同系统的建立(如PACS系统),为多设备共同工作创造了条件;③制度条件:国家执业注册制度已经把放射、B超及心电图纳入同一执业范同,这就使这几个原来细分专业合并起来创造了先决前提条件。

具体的做法和步骤:①广纳人才,加强人员培养,使更多的医师成为影像科的多面手、影像专业的“全科医生”,既懂DR,又懂B超和心电图。就像在基层社康建立了全科那样,大影像科的建立也是大势所趋。我国从1990年左右就已在高等院校专本科设立了医学影像学专业,为的就是培养上面所说的多面手,可以说,培养了二十几年,人才是有的,只不过很多专业水平高且全面的医生都不愿意来社康,形成社康人才缺乏,通常都是一个社康只有1~2名影像科医生,或者没有,且医生的业务素质大多数低且偏窄,不能正常轮班,几乎没有排审核报告班,影像报告基本上都是一个医生写完后就直接发给了患者,也就是一人说了算,所以隐患多,漏诊误诊的几率大大增大。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我认为基层社康影像科若有2~3个人,也可以建立相对的二级审核模式,如报告发出前不能得到审核,但之后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下1天也可)由高年资医生或技术骨干将所有报告再次审核一下,所有报告审核后再统一归档,发现问题的(如漏诊误诊)及时通过电话联系患者或与主管医生联系,及时更换报告,纠正错误,避免不良后果发生,采取这种补救措施可以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样的机器在不同人的手里,会得到不同的影像和诊断结论,没有技术过硬的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影像质量,就没有高水平的诊断结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不能适应科室的发展,影响了社康的声誉,所以要加强人员培养,增加人员,是建立影像科的前提。②加强思想教育,不单是影像科医师的教育,还有全社康、全医院医护人员包括领导的思想教育,而这些教育首要的还是主管领导,首先是主管领导认识到建立大影像科的重要性、必要性,把影像科的建设提高到新学科的领域,与临床科室建设并重的地位,统一规划建设,把放射、B超、心电图专业等纳入同一体系运作,建立医学影像科的新的管理模式,提高诊治水平,以满足学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例如,可以参考国内外一些已建立影像科的做法,把影像科内细分为DR组、CT组、B超组、心电图组等,各组都在同一地方,分房不分家,统一领导,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发展。这样不但使得同为影像专业的人员能够取长补短,在自己组工作不忙的时候多学习另一组的知识,尽快提高影像科综合水平,为以后能兼任各组工作轮班而做准备,而且每个病例多一两个医师审核,减少错漏的发生。另一方面使得患者也容易找到地方,不用上下跑楼梯。③建立和健全影像科管理制度,包括上级对影像科的管理制度,形成新的影像科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是复杂的庞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应该从基层做起,基层不同于大医院,大医院人多,如放射科和B超室各有人数都超过20人,有的甚至40人,这么庞大的科室难以建立统一的大影像科,而社康却只有几个人,且都是影像专业人员,执业范围一致,便于统一起来一起管理,也只有统一管理才能充分利用人力及设备等资源的优势,优化整合,如统一轮班,保证科室白天都有人上班,方便患者就诊等等,具体的做法可以借鉴一些国内大医院成功建立和运行影像科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影像科管理制度,处理好本科内细分各组人员工作分工与配合,使影像科有条不紊成功运转起来,至于医师进修培训、晋升等,在没有上级新的制度实行之前,仍按旧的放射、B超、心电图专业执行l5。这就是一个初步的方案,具体运作及进一步优化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一边运行一边完善。

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①首先主管领导必须出面,不出来组织实施,说什么都是一句空话;②其次是影像科医师必须配合,思想认识到必须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单打独斗,无论是放射科或B超室,都必须互相帮忙,当一方忙时一方闲时,闲方可帮干些辅助工作如登记、打印等,让专业医师干诊断等重要工作,这样就会快很多,流程更顺畅,患者更满意。

综合以上分析,只要利用现有有利条件,克服以上缺点,在基层社康建立与运行大影像科是可行的。日.大影像科的整合优化,同时作为社康优化诊疗主路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创新,一个亮点,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是基层社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会永远载入史册。

上一篇:溶血标本对临床生化60例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评... 下一篇:品牌有多少资源可供操盘手“把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