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非医学部队院校学员艾滋病知信行调查

时间:2022-09-21 01:07:24

医学与非医学部队院校学员艾滋病知信行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部队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学员艾滋病知、信、行情况,为制定部队院校学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和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无记名问卷调查,整群抽取部队医学学员390名与非医学院校学员373名进行调查。结果 在艾滋病总知识知晓率和总相关信念持有率方面,部队医学类和非医学类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卫生服务需求;学生;军事人员

【中图分类号】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85-02

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是全社会的责任[1]。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相关知识,减少危险行为,增强防病意识,是遏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为了解部队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学员艾滋病知-信-行(knowledge, belief, practice, KAP)现状,为制定部队院校学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和计划提供依据,笔者于2008年8-9月进行了此项调查[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部队医学类院校学员390名和非医学类院校学员373名进行调查。共调查763名学员,年龄在18~25岁之间,均为部队在校本科大二学员。373名非医学类学员全为男生,390名医学类学员男生198人(50.8%),女生192人(49.2%)。所有学员中,来自城镇的396名(51.9%),农村的367名(48.1%),入学前居住地构成在2类院校学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组织专家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和信念、艾滋病相关行为和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需求5个部分[3-5]。采用自填式不记名问卷方式调查,以区队为单位集中在教室内,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说明调查要求,所有问卷当场独立填写后回收。共发放调查表763份,收回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 3.1进行录入,录入后经一致性核查和逻辑检错后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见表1。

表1 部队院校学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比较

问题医学生(n=390)非医学生(n=373)

χ2值P值

HIV是艾滋病病毒383(98.2)328(87.9)31.66

艾滋病是传染病390(100.0)331(88.7)43.41

艾滋病的变化趋势162(41.5)123(33.0)5.97

艾滋病的潜伏期236(60.5)201(53.9)0.17>0.05

艾滋病病人无症状279(71.5)206(55.2)21.90

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387(99.2)366(98.1)1.81>0.05

多易感染艾滋病371(95.1)327(87.7)13.62

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会传播284(72.8)231(61.9)10.31

输血有可能感染艾滋病378(96.9)339(90.9)12.27

共用注射器或吸毒有可能传播372(95.4)327(87.7)14.78

母婴传播途径363(93.1)286(76.7)40.36

拥抱、握手、共同进餐不传播307(78.7)225(60.3)30.57

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274(70.2)200(53.6)22.43

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126(32.3)92(24.7)5.46

艾滋病的治疗197(50.5)169(45.3)2.07>0.05

艾滋病的结局319(81.8)261(70.0)14.61

艾滋病的疫苗303(77.7)235(63.0)19.79

世界艾滋病日282(72.3)131(35.1)106.18

艾滋病的红丝带标识363(93.1)214(57.4)131.84

四免一关怀政策71(18.2)62(16.6)0.33>0.05

注:()内数字为知晓率/%。

共设知识性题目20道,总知识知晓率部队医学院校学员为76.7%,非医学类院校学员为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4,P

2.2 艾滋病相关态度、信念持有情况 共设艾滋病相关态度、信念题目10道,总信念持有率在医学院校学员为72.1%,非医学院校学员为66.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7,P

表2 部队院校学员艾滋病相关态度信念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比较

调查内容医学生(n=390)非医学生(n=373)χ2值P值

艾滋病就在身边275(70.5)245(65.7)2.05>0.05

艾滋病可预防325(83.3)308(82.6)0.08>0.05

艾滋病是丢脸的事315(80.7)226(60.6)37.63

艾滋病病人应主动报告病情236(60.5)136(36.5)44.14

艾滋病病人的隐私需要保密335(85.9)321(86.1)0.00>0.05

多性伴感染艾滋病同样需要帮助255(65.4)249(66.8)0.16>0.05

感染艾滋病后,亲人会提供帮助157(40.3)137(36.7)1.00>0.05

帮助鼓励艾滋病病人266(68.2)252(67.6)0.04>0.05

部队应该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371(95.1)360(96.5)0.91>0.05

部队同样面临艾滋病的威胁276(70.8)242(64.9)3.03>0.05

注:()内数字为知晓率/%。

2.3 艾滋病相关行为形成情况 共设艾滋病相关行为题目10道,总行为形成率在医学院校学员为89.7%,非医学院校学员为8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P>0.05)。在“使用安全套”方面2组的行为形成率均较低,分别为27.1%和26.0%。同时,在部队学员中共用剃须刀和剃毛器的也很多,分别占10.7%和11.5%。

2.4 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 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部分共包括4个方面:教育内容、传播途径、组织形式、时间安排。部队院校学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需求较高。医学院校学员希望了解的艾滋病知识依次为预防方法、临床表现、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相关政策;非医学院校学员略有不同,依次为临床表现、基本知识、传播途径、相关政策及预防方法。在传播途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上2组间需求是一致的。最受欢迎的前3类传播途径为电视电影、书籍、讲座和授课;组织形式为集体活动、互动交流、现身说法;时间安排最好是有规律地在学校内开展,分别占97.3%和94.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部队院校学员对艾滋病的3条主要传播途径认知率较高,这说明国家和部队对艾滋病知识宣传、管理力度的加大,提高了人群艾滋病知识的整体水平,但对拥抱、握手、共同进餐、咳嗽、打喷嚏等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认知率较低,特别是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更低,医学院校学员仅为32.3%,非医学院校学员更低(24.7%)。说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不全、认识深度不够,为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提供了依据[6]。学员对目前我国艾滋病处于快速增长期(知晓率低于41.6%)、国家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知晓率低于18.5%)知晓情况较差,考虑可能学员对艾滋病整体认识不够、重视程度还有欠缺。由于医学院校学员的专业特点,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要高于非医学类学员(P

部队院校学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很高。提示在教育内容上可以从预防方法、临床表现、基本知识到传播途径、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可以采用电视、电影、书籍、讲座等;组织形式可以采取集体活动、互动交流、现身说法等,并有规律地在部队院校内开展。

综上所述,部队院校学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教育应该有广度和深度,有针对性和普遍性。针对不同人群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内容和计划,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部队的传播与蔓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郑锡文.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预防与控制成就.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31-134.

[2]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6-37.

[3] 洪霞,方为民,张连生,等.医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036-1037.

[4] 李浴峰,韩景田,闫玉仙,等.对驻某地武警官兵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武警医学院学报,2004,11(1):34-36.

[5] 蒋岳,刘志浩,卫平民,等.大学生性观念及AIDS相关态度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江苏预防医学,2008,19(2):1-4.

[6] 王洁,崔健,卓海龙,等.驻京部分基层官兵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预防医学杂志,2008,26(2):146.

[7] 赵丽娟,唐龙妹,薛文飞,等.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9,30(1):66-68.

[8] 韩志英,辛彦娜,格桑曲珍,等.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5):303-305.

[9] 吴纪民,白广义,唐龙妹.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果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3):282-284.

[10]谢新华,王顺冬.中国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研究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9):862-864.

[11]叶海,李琛.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调查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7(6):55-56.

(收稿日期:2009-12-2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关系 下一篇:北京市不同类型学校教师控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