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及经济增加值的理论贡献

时间:2022-09-20 08:45:16

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及经济增加值的理论贡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业绩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和管理系统,不仅是企业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企业业绩评价已成为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工具。企业要构建激励制约机制,需要良好的业绩评价系统作为支撑。经济增加值(EVA)是指在扣除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的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考虑的资金成本是机会成本,其评价的是企业真实的业绩,在业绩评价的进程中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经济利润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范,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来讲,业绩评价的动因主要有在战略规划要量化企业目标以及在激励机制构建中调动员工积极性。业绩评价系统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将这些指标与标准在企业内部交流、联结,成为每个部门、员工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事前激励的作用。第二个作用就是在完成一定行为之后通过对其客观、公正的事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报酬计划,进一步激励与企业目标一致的行为,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第三个作用就是建立预警机制,规避经营风险。正因为业绩评价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企业评价进程来研究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过程中的突破。

一、企业业绩评价含义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等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设定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评价客体在一定期间内的业绩评价表现,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通常一个完整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这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业绩评价的起点是评价主体的需要,不同的评价主体即使是对相同的评价客体进行评价也存在着不同的需要,而这种主体的需要最终体现为评价目标,因此分清楚不同评价主体的需要对于评价指标的设计和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价值导向也随之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展基本上是从成本业绩评价向财务业绩评价再向战略业绩评价的演进历程。

1.成本业绩评价(19世纪-20世纪初)。成本业绩评价阶段是企业业绩评价发展的第一阶段,早期的成本思想是一种很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目的是通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这一时期业绩评价的重点就是降低生产成本,用成本指标对成本业绩进行评价。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为主要指标,形成了标准成本绩效评价方法,真正实现了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2.财务业绩评价(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自由竞争已过渡到了垄断竞争。股份制公司的成立,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多个经营和预算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投资报酬率指标,并将其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这一阶段的评价指标也由单一指标到综合财务指标的发展。并在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引入了非财务指标,如产品生命周期、顾客满意度等指标。但是,此时绩效评价体系侧重的仍然是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仅仅作为系统的补充和参考。

3.战略绩效评价(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的竞争环境中,建立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的系统之上的财务评价已不能完整反映保持企业竞争力的要求。企业的经营者过分关注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忽视了企业的动态发展能力和非财务指标,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保持。因此,现阶段的企业绩效评价注重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注重创新业绩的评价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斯图而特咨询公司提出EVA绩效评价、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共同提出平衡计分卡的理念都把评价指标转变成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

三、我国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演进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而逐步发展的。曾先后制定并实施过三个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3年财政部设计的一套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由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三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以数量指标为主的评价阶段(20世纪50-8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国有企业计划管理体制,采用产品产量、质量、节约降耗等作为主要考核评价指标。。

2.以价值量指标为主的评价阶段(20世纪80-90年代)。1984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1982年国家六部委制定了总产值和增长率等“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当年又补充规定从中选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采用综合计分法计算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

3.以投资报酬率为主的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以财务状况评价为核心的8大指标体系,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4.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企业业绩评价应包括企业经营效益水平的评价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两个层面。业绩评价与业绩管理相结合,寻找企业价值动因,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四、经济增加值对企业业绩评价的贡献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指上市公司在扣除了投资者的机会成本后所创造的价值。EVA指标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思腾思特(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发明并申请版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指标逐渐流行起来。EVA是指在扣除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的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考虑的资金成本是机会成本。资金成本的概念体现了企业投入的资金,应当带来最低限度的、具有竞争力的回报(亚当・斯密)。这种资金成本的计算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经济增加值的基本思路是:公司的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公司的资本变现,并将其投资于其他资产。因此,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

EVA相对于传统评价指标的主要突破体现在:

第一,EVA是建立在经济利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将权益资本成本显性化,使经理人行动和股东价值创造更加一致。 也就是它要求企业不但要将所有的运营费用计入成本,而且还要将包括所有者所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计入成本。EVA显示了一个企业在每个报表时期创造或损害了的股东财富量。

第二,强调评价企业真实的业绩。一些被会计准则列入成本的项目,在EVA中被视为投资,这一调整使企业更易适应新经济下的经营环境。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EVA有利于减少传统会计指标对经济效率的扭曲,在传统会计利润条件下,大多数公司都在“赢利”,但是,许多公司实际上其所得利润是小于全部资本成本的。EVA明确指出,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本时,必须考虑到包括净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

第三,EVA能够较好地解决上市公司分散经营中的问题,向公司总部准确地传递了部门业绩信息。公司下属的各部门均可根据各自的资本成本来确定部门的EVA财务目标,这些目标还应该通过部门间的沟通来互相协调。公司总部则可根据公司的总体规划和总资产以及部门的EVA指标,综合制定公司的EVA目标.

当然,EVA也存在缺陷,体现在:第一,EVA指标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资本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本身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另外,由于EVA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进行大规模的难于完全免除主观判断影响的会计调整,有可能去掉企业经营者用来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机会的信息,导致EVA指标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受损,无法解释在信息革命、各种技术革新和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内在的成长性机会。第二,EVA并不能综合反映不同评价主体的要求。EVA虽然能较真实反映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的多少,能较好地满足所有者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要求,但对其他评价主体的要求,却不能有效地满足。第三,EVA是一个绝对总量指标,不便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比较。

总之,EVA与其它许多衡量利润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只有某种商业行为有获得经济利润的前景,它才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这一角度看,EVA是推动经济资源流动配置和各公司努力创造价值的主要原动力,在企业业绩的评价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智慧,陈险峰.中外企业绩效评价历程及发展[J].中国农业会计,2005(4).

[2]王宗军.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6(3).

[3]晋自力.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管理,2008(3).

[4]黄业德.基于EVA的绩效评价[J].经济师,2004(4).

作者简介:陈艳杰(1975―),女,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师,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工作。

上一篇:关于制造业效益度量指标规范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绿色GDP核算的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