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20 07:35:17

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特征。本文着重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策

一、我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发展战略、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对外开放程度不均衡、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几个方面。

1 工业化发展战略弱化了第三产业对就业的需求

自200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超过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一般而言,由固定资产投资将更多地拉动重工业的增长,而对轻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则较弱。根据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各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和各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系数可以看出,受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影响较大的部门主要是设备制造、采掘、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工等重化工业部门。这使我国的第二产业部门比重进一步上升,而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却没有得到迅速的发展,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吸纳,使较高的资本投资率并不能导致劳动需求增长率相应增长,不但影响了工业部门的就业总量增长趋势,而且造成了就业结构转化困难,弱化了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促进功能。

2 劳动力市场化发育不完善影响劳动力就业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存在较大脱节,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1)劳动力市场主体尚未完全确立。大部分国有企业虽然拥有了一定的用人自,但还没有具备充分的市场主体资格。而非国有企业及其员工虽已基本确立市场主体地位,但其行为往往缺乏规范性,随意性较强。(2)劳动市场分割。由于体制或制度因素作用,中国目前尚存在严重的劳动市场分割现象。一是不同所有制部门劳动力市场分割;二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3)劳动力市场法制环境较差。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法制环境较差,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企业侵害职工利益的事端屡见不鲜。(4)劳动力市场服务保障功能尚不健全。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劳动供求信息、职业培训等劳动服务方面尚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主要存在着非国有经济职工缺乏应有的劳动保障,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力和运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3 对外开放程度不均衡影响就业结构

中国改革开放的另外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理念和国际合作机会,提高了经济的开放度和竞争强度,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对就业结构调整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FDI)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中国的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调整。当前FDI主要集聚于制造业领域,因此有利于促进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及促进就业人口非农化;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外资的方式和方法,再加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总量规模较小、结构层次较低、以及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FDI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不足。

FDI分布的不均衡性对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区域不平衡性具有一定影响和作用。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FDI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促进其工业化进程,引发了劳动力向东部流动。FDI及其决定的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呈正反馈关系,并将影响到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调整。

4 劳动力素质也对就业结构也有很大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现有技能素质无法与不断提升的产业结构相匹配,从而导致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失衡现象。在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技能素质偏低,将无法满足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影响就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此外,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是中国劳动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

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在加快中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同时,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调整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行业。(1)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大力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且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饱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根据第三章预测结果,中国第三产业比重未来一段时间内基本徘徊不前,到2015年时占GDP比重仅为39.0%。因此,我们应制定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重视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实现其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2)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与制度因素的制约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过大,垄断程度还很高。我们应改变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垄断经营严重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降低第三产业进入门槛,鼓励非国有经济广泛参与第三产业发展,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开展公平有效的竞争,从而为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2 科学引导外资流向第三产业是中国目前吸纳劳动力最强的产业,但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偏低,同时中国第一产业聚集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而目前的外国直接投资现状有利于促进第二产业就业但不利于第一产业就业,同时对第三产业就业影响不足,这将不利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此外,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过多地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投资份额和项目明显偏少。而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来看,中国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依次降低的梯度分布,省际差异极为悬殊,中西部地区协调性明显偏低。因此,我们在积极面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科学引导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和区域,鼓励外国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向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加速改造中国的落后农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改善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3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部分,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能否得到有效配置,并影响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消除各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区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市场化程度。

4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

对我国而言,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尤其重要。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且他们技能单一,对当今的新技术、新技能尚不了解和掌握,制约着他们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各地劳动就业部门应针对农村实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各地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可以与劳动力输入地有关部门联起手来,开展订单培训,即根据劳务输入地的用工要求开展相应的定向培训。这将使目前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具有有序性,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上一篇: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研究 下一篇: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