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时间:2022-09-20 07:12:30

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摘 要: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是目前社会都关注的一个话题。但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大学生就业率,而其就业质量问题没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介绍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和相关评价指标,分析其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成因,并探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 就业质量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61-02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严峻,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就业难、就业率低与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在就业过程中突显出来的心里意识、知识技能品质、就业岗位的选择、薪水要求等的总和,也是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将直接影响毕业生以后的就业自信心,甚至影响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就业质量。

1 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表1)

通过调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并不高,而且和年底就业率差别较大。这主要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想到党政机关工作。而且新疆的公务员考试和特岗教师考试时间基本上都安排9月份以后,所以大部分学生等着参加考试,不愿意到企业就业。还有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就业单位地点是:经济发达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城市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主。这反映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较为陈旧,只把眼光盯在有限的几个中心城市,毕业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在大量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却吸引不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1.2 就业流动性不高

因新疆高校过于集中首付乌鲁木齐市,但是新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高校学生来自于新疆南北疆。而且新疆南北疆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不平衡,来自各地州市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人生观、就业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新疆的大型企业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工业基本上都落户于乌鲁木齐,其他地州市的发展和企业、工业规模相对靠后,这导致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较集中、就业地域较窄等问题。因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文化差别、语言沟通等原因,他们不愿意到内地去就业。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留在乌鲁木齐或回家乡就业。这给地方社会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1.3 就业期望较高

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择业时首先选择待遇好、工作稳定、福利较好的当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去各类企业单位。认为企业单位工资低、环境差,最重要还是工作不稳定。根据相关问卷调查显示,有53%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38%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9%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这说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符合实际,过于高价自己的能力,有种脱离现实的表现,从而造成过高的就业愿望。

2 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

2.1 学生本人因素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缺乏经验和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观念。自身水平的定位和就业岗位的定位不准确。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毕业出去就能找到一份让人满意的工作,对将来充满“浪漫”的憧憬。有的缺乏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因少数民族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在一些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岗位上,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完成工作任务,这导致产生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挫败心理和成功恐惧心理等心理因素。所以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尽量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就业取向。

2.2 学校因素

随着新疆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新疆高校有限的资源分配间出现了较大的矛盾。首先扩招数量、资金投入和服务社会目标没有合理的配备。招生规模的扩招,没有给高校带来明显的财政收入,因此学校的基础建设和教学环境没有满足更多学生的综合需求。如师资量,学生实验设备及见习基地的建设跟不上,教师的科研配套资金少或科研能力不够强等等。其次,高校教师课时量多,平时就是应付上课,缺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研究、心理健康引导,尤其是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导致新疆高校的培养模式不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市场的需求,关门办学、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跟不上社会潮流等问题。

2.3 社会因素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不同的世界和社会观念,这些使其的就业过程有别于汉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因在新疆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各类企业单位甚至有些事业单位招聘时往往以饮食习惯或其他生活习俗为理由拒绝接受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国务院和自治区相关部门专门出台要反对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民族、性别歧视,要公正、公平的建立双向选择平台。所以目前大部分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中看不出来类似的限制,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很大程度上的歧视。这种公开或隐晦的就业歧视,不仅深深地伤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且也不利于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2.4 政府因素

近几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社厅、教育厅等多个部门加大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心力度,配套各类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地方法制法规和各类实施指导意见。这对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率不是很明显。主要原因是没有具体执行和督促相关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相关促进政策的连贯性较差,各有关上级部门和具体的企事业单位执行的效果不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尚未建立起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基本处于各自独立行事自主开展就业工作的状态造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不畅通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

为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就要利用更科学的,符合新疆本地特色的,能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能力的就业服务平台。目前新疆高校使用的有关就业、创业教材大部分是国家统一印发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的质量和通用性较强,但是不符合新疆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因此要结合新疆的就业形势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要出版符合新疆特色的就业指导教材,要系统性的开展指导工作。并更早开始相关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创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合理安排,同时要进行课程改革,要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建设,要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这样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3.2 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

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条件与其他大学生有所不同。因此要按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文化、教育、能力、心里素质方面的培养,鼓励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社会公益性和校内社团活动,从而提他们的团结协调、综合评估和应对能力。同时各高校应该主动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创业见习基地、配套资金和指导团队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在校期间从事创业活动。通过这些他们可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3.3 正确引导家庭及社会的就业择业观念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质量的最直接因素还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社会和家庭因素。因为新疆社会的特殊性、家庭对子女的约束性等原因,在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形成了独特的就业、择业观念。目前新疆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还存在严重的就业、择业误区。认为就业是政府的事儿,应该国家和政府来统一安排,或者是应该安排事业单位就业等等错误的观念。他们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就业选择。因此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社会、社区组织的力量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社会和家庭的就业政策宣传,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择业认识,从而达到全社会和家庭认可目前的就业形势,要进一步支持和引导孩子不要依靠国家和政府,而自主择业和创业。

3.4 要落实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劳动力市场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定向培养力度,同时要制定更加倾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主择业条件不成熟,缺乏供求信息收集、、检索和交流的通道;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择业权利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招聘过程中的各类不公平对待,造成了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择业渠道不畅通,就业质量不高的后果。因此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完善各类就业保障政策,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保证新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大虎.拥有专业选择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现代大学教育,2005(5).

[2] 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

[3] 陈韶伟.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2).

上一篇:基于高校学生个体意识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下一篇:民族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