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剖析

时间:2022-09-20 06:18:27

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剖析

摘要:考试作弊古今中外皆有之,不论考试制度如何严厉或规范,总有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就考试作弊从经济学的角度予以剖析

关键词:考试作弊;经济学;剖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1-02

众所周知,考试作弊古今中外皆有之,只要有考试,就有人抱着不劳而获的心态去面对,而且现代人考试压力大,作弊愈加屡见不鲜。有句俗语说“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说出了当代作弊者的心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高度发达,使用高科技电子手段作弊成为考生应付考试的一种重要方法,甚至,作弊渐渐发展成了一门产业,反作弊的困难也越来越大,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林林总总的考试中,由单个人作弊逐渐演化为集体作弊、高科技集团化、组织化、专业化分工作弊。考试作弊方法层出不穷,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且变得越来越隐蔽和猖獗。考试作弊一直是困扰各类考试主管部门的难题,也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考试作弊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和经济学原因。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原因来剖析考试作弊的动机和根源。

按照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假设,人是理性经济人,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考试作弊者作为理性经济人,有着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在1968年发表的论文中《罪与罚:一个经济学观点》中论述了犯罪发生的原因说明,人们的犯罪不是一般社会学家所解释的那样,是由于“道德的颓废、心理机能的欠缺和遗传特征等因素”,而是罪犯在对犯罪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如果某人认为他从事违法行为的预期效用将超过把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从事违法行为。也就是说,罪犯也是理性的。引用贝克尔的观点就是想证明从事作弊的人同样是理性的。

一、资源的稀缺性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如图1所示:物质性价值追求到精神性价值追求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无止境的。恰恰是人类在追逐自身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欲望和需求被无限放大,从而导致了资源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稀缺性导致人们追求各种有限资源的强烈欲望和动机。而在众多考试中,各种考试背后的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考生为了获取考试背后的资源,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但是并不是所有考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顺利通过考试,获取考试背后的资源和稀缺资源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在名目繁多的考试中总会出现各种作弊现象和行为的发生,公务员考试中许多考生不惜以身试法,想方设法地作弊其根本目的就是为能够考取公务员,从而获得公务员才能够享受到优厚的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等;高考舞弊同样如此,高分的考生能够进入名校,享受名校的资源,为以后自身的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专业资格考试也是同样道理,拿去资格证书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源;就连许多大的中小学考试作弊者比比皆是,同样的道理,考试背后的资源是有限的,而获取的利益是无限的。大学的奖学金制度,优秀干部的评选毕竟是少数的,中学生的作弊也是如此,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必然带来了大量的作弊行为。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考试背后稀缺资源加剧了更多的考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大军中,许多考生铤而走险、不遗余力、想方设法通过考试作弊获取考试背后的资源,以获取利益。

二、成本收益最大化原则

考试作弊是考生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如果考试作弊的预期效用将超过把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从事作弊行为。考生的完全理,使其清楚认识到考试作弊给其带来的收益是大于其成本的,否则不会发生作弊行为。假设考试作弊的结果∏为收益和成本的函数,即为∏=F(收益)-F(成本),对于一个考生来说,当考试作弊获取成功,即考试作弊实施成功,他将通过其考试,必将获取考试背后有限的资源,此时,其考试的结果∏>0,当考试作弊被发现,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作弊所带来的收益将小于其成本,即∏

三、个人的选择

人们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们的欲望是不能无限制被满足的,如何选择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最大化人们的需求,就产生了一种选择行为。而对于个人来说,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有限,决定了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做出选择,且做出个人认为是最优的选择。但是不同的选择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且选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选择产生成本——机会成本,考生在考试中选择作弊和不作弊,选择作弊,其可以省去考试复习,利用该时间做其他事情,当其认为考试作弊被抓的成本小于其机会成本,那他就会选择考试作弊,反之,则不会作弊。

四、个人的偏好

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倾向,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考生的偏好不同,其在考试中所作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考试背后资源越稀缺,考生作弊的可能性越大,偏好越强烈,因为人人都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五、市场交易原则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而且这些人中必须在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条件下,拥有购买欲望。有需求就有供给,需求和供给形成了市场,供需双方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出现均衡。现代考试中出现的考试作弊集团化、组织化和专业化,就是在市场交易的原则下,形成的组织,该组织的出现满足了供需之间的利益,双方各取所需。

考试作弊现象不仅是一教育腐败,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只要考试背后的资源是稀缺的,考生认为考试作弊的成本小于收益,有利可图,导致其偏好作弊行为,考生就会选择作弊。

参考文献:

[1]车卉淳.芝加哥学派新自由主义[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29.

作者简介:周吴浪(1973-),男,安徽颍上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

上一篇: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下一篇:火力发电厂燃料经济技术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