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0 05:22:56

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从银行的特殊性和公司治理机制的一般框架入手,深入分析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bank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the general framework,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bank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Banks;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银行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银行相对其他非金融机构来说,信息更加不透明。虽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所有行业里都存在,但是有证据表明,银行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其他行业要严重 其次,银行总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管制之下。各国政府对各国银行业都精心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 政府在其他行业多数只进行较为微弱的干预,而在银行业领域却倾向于制定大量的法律法规对银行进行约束。

一、公司治理机制的一般概念框架

(一)分散的股东

企业模型认为,分散的股东通过对于重大事项的直接投票或者通过非直接的方式,如通过选举董事会董事,来施加影响,投资者的投票权机制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况且,董事会也不会代表那些分散的中小股东,一般来说,都是管理层在控制董事会。在很多国家,法律法规和司法体系并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中小投资者。

(二)集中的股东

防止管理层行为过分偏离所有者利益的一个可能治理机制是所有权集中化。持有大量股份的投资者有足够的动力来获取相关信息并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大股东也会挑选人成为董事会的董事,减少管理层对董事会的控制。大股东也能使用自己投票权。

但是,集中的股权结构带来了新问题。大股东可能会为自己通过高额股利分红计划,而且通过进行关联交易,牺牲公司或者银行利益,为自身牟利。一般来说,大股东会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并不会过多考虑中小投资者的损失 。

(三)分散债权

债权人提供融资一方面是为了产生有保证的现金流,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关系对公司资产的价值和风险施加影响。如果企业出现违约,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债权人获得处置抵押品的权力,将企业带入破产的司法程序,通过投票要求进行重组,撤换管理层。很明显,在债务比较分散的条件下,有效实施公司控制主要依赖司法体系和企业破产系统是否有效。

但分散的债权人在实施公司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小额债权的债权人可能没有能力监督象银行这种非常复杂的机构,而且可能也会产生“免费乘车”的问题。在很多国家,企业天然地对于企业资产享有所有权,而且管理层通过破产的司法程序来保住自己的位置,从而可以暂时停止决议的实行。同时,低效率的司法破产程序可能常常一拖数年,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在公司治理中施加影响的作用。

(四)集中债权

大的债杈人更有能力和动力来监督管理层和影响董事会,从而进一步对企业施加影响。在出现违约情况下,大的债权人可以获得对企业一定的控制力。如果只是企业现金流出现了问题,大的债权人可以与企业就贷款条件进行重新协商,以避免无效的企业破产。

但是,大的债权人还需要面对一些障碍。首先,大的债权人在对司法体系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少,但对企业施加影响力的有效性仍然主要依赖司法体系和企业破产系统。其次,大的债权人可能努力改变企业或银行的行为以显示自己的偏好 。

二、银行治理机构的特点

(一)信息不透明

l、股东和债权人

在银行业中,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这导致分散的股东和债权人监控管理层的行为非常困难。银行的行为越不透明,债权人就越难控制银行的风险变化情况。很多人认为,大的债权人能够减少银行里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同时促进公司治理。大的债权人行使自身权利多依赖于司法系统的运行状况,这些司法体系常常无力保护他们的权利。在外部投资者不知情和糟糕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条件下,大的债权人也会运用他们内部人的地位来谋取利益。

2、竞争

银行的不透明会削弱竞争所能产生的力量.这是因为银行业不象其他行业,收购的威胁和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可以用来规范管理层的行为。产品市场的竞争在银行业一般来说不是十分激烈。银行家常常与客户形成长期的合作或者伙伴关系,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生成贷款所需要面对的信息问题。

当内部人比潜在的收购者拥有更多、质量更好的信息时,收购是没有效率的。即使在发达国家,敌意收购在银行业里也是很少见的。实际上,法律批准银行收购的所需要的长期过程使得敌意银行收购非常少。失败的收购行为并不影响管理层的激励方面的行为。

(二)政府深层次介入

在相对较弱的公司治理机制中,银行信息越不透明,就越会强调政府或者法律的作用。除了信息不对称外,对投资者提供保护的法律存在种种限制和司法系统执行能力的低下阻碍了公司治理的有效运行。如果政府有能力和意愿克服市场和机构失灵的情况,这些完善信息状况和减少交易成本负面效应的法律或者政府规章会加强银行的公司治理。

1.银行法律法规

(1)股东和竞争。虽然股权集中安排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公司治理机制,它常常被用来解决分散的中小股东无力有效实施企业控制的问题,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政府都限制了银行股权集中化和银行外部人员高比例持有银行股票的可能性。这些限制措施通常是要求银行股票的购买者在持有银行股份超过某个数量水平后,通知政府当局:如果需要继续增持股份,就需要获得政府或司法当局的批准。

然而,在现实里,政府在法律层面上要防止对银行的家族控制常常是无效的,在股权收购方面的法律限制反而实质上妨碍了对家族控制银行的收购和公司治理。法律对于股权交易的限制并不能阻止家族对银行进行收购,但是会阻碍目前的市场竞争者对于控制权的争夺。

(2)存款人与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在许多方面改变了通过股权或者负债的渠道进行公司治理的状况。首先,存款保险制度减少了存款人对银行进行监督的直接激励。其次,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导致银行对未参加保险的、但对银行有监督动力的债权人的依赖性减少,而对并没有监督动力、参加保险的存款人的依赖增加。第三,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机制一同作用时,更多的是帮助那些资本充足率非常低的银行。

(3)市场竞争。政府在银行业中的干涉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政府常常限制集中所有权这种安排,而且对于谁可以拥有银行制定了大量法律规定。很多国家在银行的股权收购、业务的开展等各方面设置了许多限制条件。而且,很多国家制定了大量关于信贷、资产投资组合、流动性、利率和费用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政府的法律之手常常限制了竞争,从而阻碍了一个正常的公司治理机制运行。

2.监管和法律规章

新近的研究表明,权力过大的银行监管机构存在一定的风险。BLC的研究结论表明,监管机构执行法律的权力越大,国家的腐败程度也就越严重,而同时与一个国家的银行整体发展水平成反比。法律权力大小是和对新银行进入的法律限制程度成正比的。

三、银行治理机构的对策

首先,政府需要减少对银行业的干涉力度和广度。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我国银行业主体的情况下,有必要推进银行民营化的进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工作是一个好的开端。因此,这就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如何促进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基本面的改革。

其次,加大金融生态建设,促进相关利益者对于银行业的监督。

因为银行运行十分复杂,信息透明度低,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和审计的实践。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要求银行对信息更加准确地披露,并且惩罚那些违规的银行或者管理层。同时,完善私人监督机制,政府需要完善司法和破产系统。因为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依赖功能完善的司法和破产系统来保护

股权人和债权人的权利。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建筑工程预结算常见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博弈论在建筑设计投标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