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管理者标准的界定及价值分析

时间:2022-09-20 05:15:28

创新型管理者标准的界定及价值分析

[摘要]创新型管理者的成功是指管理者管理愿望得以实现,以及管理者管理愿望的实现对组织发展乃至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贡献。创新型管理者的失败,是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有悖于自己的管理愿望,或是虽实现其管理愿望但其管理实践活动具有消极的社会后果。任何创新型管理者都是成功与失败的统一体。

[关键词]创新型管理者;界定;成功;失败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4-0040-02

对于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及权威性的表述,最恰当的莫过于马克思的一个比喻了:“最能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最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大海中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服从一个人的意志”。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出效益”,“管理者,尤其是高素质创新型管理者可以使科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的论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高素质创新型管理者现在正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当我们以从未有过的关注去评估管理者重要价值的时候,回首人类历史上管理人才的杰出贡献,自然会大有裨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在痛感战争灾难的同时,都在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此后30多年的和平环境,使世界进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传统经济的三大要素“土地、资本、设备”被知识经济的“智力、知识、信息”所代替,因而,传统的管理模式经历了全新的革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高素质创新型管理者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非凡的作用。而创新型管理者的第一要素就是为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创新型管理者的成败,是我们提高管理绩效、指导管理实践时需要分析的重要议题。创新型管理者是管理队伍中的最优秀群体,其管理实践,无论是辉煌的成功还是悲壮的失败,都对人类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一、创新型管理者成功标准的界定

创新型管理者的成功是指其管理者管理愿望得以实现,以及管理者管理愿望的实现对组织发展乃至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贡献。管理者的管理总是包含管理的必然性和目的性双重属性,即管理者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进行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过程也总是致力于其管理目的的实现。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的目的,就是其管理愿望。管理者成功的主观标准,是其管理愿望得以实现。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产生各种不同的社会影响,或是推动社会进步或是延滞社会进步。管理者成功的客观标准就是管理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

管理者成功的标准是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的统一。一个管理工作者,尽管完全实现了自己的管理愿望,但其管理活动未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则其管理仍然不能算作成功的。创新型管理者的成功,客观上存在一个社会道德标准。功,即有功于社会。越王勾践伐吴,伍子胥破楚等,都无一例外地实现了管理者的主观愿望,但从历史进步的意义上衡量,他们都不能算作创新型管理者的成功。创新型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产生了有益于社会的客观结果,但这种结果如果有悖于管理者的管理愿望,同样也不能算作管理者的成功。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福泽后代,但其开工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皇帝出行,且因工程巨大,远远超出当时国力,以致天下大乱,因而不能说其是成功。

管理者成功的根本标准是其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果的社会进步性,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管理愿望的基本前提。一个人管理实践的社会进步性,表明其管理实践具备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管理者成功地实现自己管理愿望的能力,是实现其推动社会发展目的的能力保障。管理者的成功是管理者有效驾驭自己的管理活动并使之造福社会的管理过程。

二、创新型管理者失败标准的界定

创新型管理者的失败,不等同于管理者事业的失败,也不等同于管理者管理目的的落空。创新型管理者的失败,是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有悖于自己的管理愿望,或是虽实现其管理愿望但其管理实践活动具有消极的社会后果。管理者失败的主观标准是管理者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管理过程,以致管理活动结果与自己事前的设计完全背离。管理者失败的客观标准是管理者管理实践活动具有消极的社会后果。创新型管理者的失败是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的统一。管理者不能最终实现其管理的主观愿望,其管理活动轨迹游离于自己预先设定的管理轨道之外,管理者对自己管理活动的走向和最终结果失去控制,因此,就管理学意义上讲,他是失败的。诸葛亮未能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是失败的;李自成、洪秀全得天下而复失,也是失败的;史玉柱的巨人企业兴而复衰,也是失败的。另一方面,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违背社会进步的历史要求,即使他实现了自己的管理愿望,他也是失败的。创新型管理者都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管理活动不可能完全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这是他们失败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康熙皇帝的文字狱,他们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因而他们是失败的。失败和成功一样,也是一个社会历史的概念。判断失败同样有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阶级的标准。

管理者失败的根本标准是其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社会退步性。管理愿望不能实现的原因既有管理者管理能力方面的,也有管理活动的社会意义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意义方面的。

三、创新型管理者成败标准的价值分析

创新型管理者成败的社会价值评价,是影响管理者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确立一个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管理行为规范体系,创新型管理者成败的价值体系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创新型管理者成败标准的社会意义在于为管理者的成才提供一种科学的借鉴。因此,如何判断创新型管理者的成败,是一项关系重大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建设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相一致的人才成败判断标准,以适应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管理者的要求。在管理者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上,采用抽象的或纯粹主观的标准,不仅是非科学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危险的导向。

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已全面展开。对于那些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要给他们一个公正的社会历史评价,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他们是否成功的认定。唯其如此,才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同时,保证国内人才的主体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大局,才能在经济战争中对创新型管理者建立起道德约束机制,才能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效应。

创新型管理者成功与失败标准的界定,同时还是划分管理者与创新管理者的根本标准。创新型管理者是成功与失败的统一体。管理者则包括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成功与失败的统一体,他们的管理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另一种则完全是失败的,他们要么根本无力实现自己的管理愿望,是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要么其管理目的有损于国家民族利益,这种人无论其管理愿望能否实现,他都是一个失败者。

四、创新型管理工作者成功与失败关系分析

管理者的成功与失败相互对立。成功不是没有失败,没有失败不等于成功;失败也不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不等于失败。

任何创新型管理者都是成功与失败的统一体。管理者作为某个管理职位的人格化,总是在成功与失败间不停地转换角色。有成功的管理者,也有失败的管理者,但没有永远成功的管理者,也没有永远失败的管理者。这是由社会运动和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所决定的。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变幻莫测的自然和社会,管理的内部环境是组织内的复杂的关系网络,无论管理者的预见力有多么强大,无论管理者的应变能力有多么超群,在强大无比的自然社会力量面前,他都渺小的微不足道。因此,有管理就必有失败。富有创新能力的管理者,往往具有相当强的预见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如果他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尊重社会规律,就能积小成为大成,就能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挫折,最终取得成功。

任何创新型管理者的管理过程都是成功与失败的综合体。成功的管理者是在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曲折之后,最后取得了成功。失败的管理者,是在经历了包括若干成功的过程之后,最后失败了。刘邦和项羽就是典型。楚汉相争,刘邦败多胜少,项羽则胜多败少,但最后垓下一战,项羽四面楚歌,演出了霸王别姬的悲情惨烈的爱情故事,最后被迫乌江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结束了秦末以来天下纷争的局面。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正说明了成功不是没有失败,而失败也不等于没有成功。

当前,中华民族正值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研究创新型管理者的成败得失,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并以之指导我们的管理实践,对于加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贺宝成.3M公司创新管理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2]张娜,窦胜功.高科技企业中的人才激励[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陈安之.成功学的秘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赵永乐,殷春风.人才新概念的几点认识[J].中国人才,2004,(2).

[5]姜伟.现代企业的创新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6).

[6]王先玉,王建业,邓少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朱侠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造实践[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4,(10).

上一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影响 下一篇: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路径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