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室内结构与收纳空间一体化

时间:2022-09-20 03:32:51

浅谈室内结构与收纳空间一体化

摘要:本文从住宅的结构与收纳空间一体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试图把室内的收纳空间和结构更好的结合,引导人们重视结构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室内结构;收纳空间;一体化

随着建筑结构类型的变化,建筑结构给室内空间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随着人们住房压力的与日俱增,很多人无法拥有充裕的居住空间,人们对室内收纳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室内收纳空间的拓展应该充分考虑与结构的融合。充分运用主体结构带来的优势。

1、城市住宅室内收纳空间现状

从我国城市住宅发展来看,在住宅功能空间设计上,一直延续着片面重视“居住行为空间”的设置,而忽视“生活物品空间”的设置,住宅储藏与收纳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非常欠缺。目前,我国的住宅开发存在一味追求大面积,对储藏空间的设置却十分吝啬,缺乏系统设计和考虑,影响居住品质。居家储藏空间设计与需求脱节,设计上没有形成整体性的收纳空间意识,以致普遍忽视储藏与收纳空间,住宅储藏与收纳空间只是设置很少的壁柜,传统家具仍是中国住宅长久以来储存居家生活物品的主流方式。

据我国近年的一项城市住房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购房者对收纳空间有极强的使用需求,70%以上的受访者均表示需要收纳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家生活用品与日俱增,很多住宅当前的储藏空间已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储藏要求。随着人们对住宅储藏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住宅内储藏与收纳空间成为住宅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

2、城市居住建筑的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成为城市化的象征性标志,随着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居住建筑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城市里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我国城市住宅建筑的结构一般是框架或者框架剪力墙,框架结构的优点是由梁柱形成承重体系,其墙体不受力只起维护和分隔作用,因此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形成较大的建筑空间,能在不改变建筑总体结构类型和不增加单位面积造价的情况 下,且能够保证使用者生活环境质量。建筑立面处理也比较方便。

在室内空间中,结构的是作为室内空间的组成要素,往往成为室内空间的元素依托,如何将建筑结构和室内收纳空间设计相结合,达到室内结构与收纳空间的完美统一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3、设计原则

3.1结构灵活可变

这里主要指墙体等构件灵活可变,空间和结构可以根据功能而改变形态、位置或尺寸。如两个房间之间的墙如具有灵活性,则在将其拆除后便可以将两个空间合并为一个大空间,从而改变使用功能。

3.2空间功能灵活可变

空问功能可变即一个空间是为几个不同的功能而创造,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功能。在有限的居住空间里,某些空间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转换。如一个房间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用作起居室、卧房、书房、餐厅等,这样住户就能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符合其生活习惯的功能组合方式。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在室内巧妙地设置可移动的隔断。如可以移动的家具。

3.3以人为本

空间结构要考虑人的生活动向便与行动需求,每个空间都应该有每个空间的活动范围。

空间结构也应考虑到人的个性,注重心理感受,让居住者身心舒畅。尽量运用植物原材料,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4朴素但不单调

朴素风格,不是线条简单,而是要容纳更多的实用功能,也不是纯粹简洁风格,而是要在简洁明快的色调基础上,追求实用大方,形式服从功能。强调的是“时尚、实用、随心所欲”的家居设计理念。

4设计方法

4.1结构与家具一体化

现代住宅建筑结构为家居平面布置提供了多样性,为我们的功能分区提供了很多种可能。传统室内设计的隔墙其实在承力上基本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占用了有限的室内资源,我们应该致力于把这种结构与家具充分的融合,使其既能够分隔空间同时又兼具收纳储藏的功能。

4.2有序的组织空间

住宅室内各个空间功能性质会随着人们居住行为模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住宅室内空间设计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合理组织,各功能空间的界定要灵活有序的划分,应采取恰当的设计方法有效地分割和组织空间,同时满足居住空间功能需求的多样性。

4.3合理的选材

传统室内隔墙有效地分割和组织空间以阻隔视听干扰。新型收纳空间结构如果能取代传统隔墙就必须具有其全部的优点,所以在设计住宅收纳空间结构的时候合理的选材尤为重要。既要注重材料本身的实用性,安全可靠,又要与室内其他的材料合理的匹配,这样才能发挥收纳结构在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应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紧跟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体现出技术、经济与人的和谐关系。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有预见性地利用住宅收纳结构解放室内空间,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万怡芳, 祝静. 住宅空间灵活性、可变性设计方法探讨[J]. 民营科技, 2011(4).

【2】李睿. 基于人心理需求的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J]. 艺术科技, 2014(3).

【3】丛日俊. 室内空间与家具一体化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4】黄小蕾. 室内空间的伸展性设计[D]. 青岛大学:2009.

第一作者:何玉,女,(1988―)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第二作者:黄艳雁,女,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

上一篇:米酒正在咕咕作响 下一篇:看清时代趋势,把脉温州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