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0 02:48:08

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产业之一。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体制、技术和方法还有待提高。本文从我国当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内容来分析南充市凌云山生态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期从中探寻到一些具有生态旅游景区特有的管理方法和策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来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后代需求的瓶颈问题。大众旅游带来的弊端让我们不断做出修复和调整,生态旅游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八十年代初期“生态旅游”这个词传入我国,到了1993年9月,我国才以文件形式确立了生态旅游概念。而生态旅游的研究更为滞后。1995年举行的“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才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生态旅游研究。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日臻成熟,而我国还处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模仿研究和开发阶段,尤其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环节的研究相对贫乏。

一.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内容

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管理框架有待完善,手段有待于提高。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和学者们对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框架性的认识来考虑,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应主要围绕环境、社区和生态旅游者展开。具体来讲,主要有景区的环境管理(包括环境容量、环境因子、景观、设施管理等)、景区相关社区的管理(包括参与机制与方式的选择、社区参与活动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等)和生态旅游者的管理(包括人数控制、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教育、生态旅游活动组织和管理等)。在充分考虑到凌云山风景区的实际情况,从上述三方面对景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能发现其特有的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二.凌云山风景区基本情况

凌云山景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城郊,跨老君、小佛、青莲、万家四乡镇,拥有十一个村,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四川省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是全市唯一一家“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景区交通方便快捷:距南充市区10公里,南充至重庆、成都、广安三条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以及直达市区的机场大道交汇于凌云山下。以凌云山主峰为中心,周边群峰在山貌形态上形成古代传说中的龙、虎、龟、雀等巨型“四灵兽”之相,犹如青龙蜿蜒、白虎卧岗、灵龟蛰伏、朱雀展翅,各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本位,与中国古代风水地理所称的“四相五行”玄机契合,浑然天成,既各具本位,又形神兼备。因此,自古以来凌云山即有风水宝地之美誉,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风水地理的活标本,吸引着儒、佛、道各教派竞相建宫立庙,和谐并存,为发展凌云山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凌云山景区管理存在的瓶颈

(一)景区的环境管理

由于生态旅游的开发缺乏长远规划,旅游企业和个人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凌云山风景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第一,由于前期规划和开发的不当造成景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景区内出现大量的人造景观,使得景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大大降低;第二,疏于对景区环境承载力的调控。过量的游客进入景区,造成景区内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第三,生态旅游者进入景区后没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在景区植被,设施等景观上面乱涂乱画;第四,景区的整体布局缺乏宏观、协调规划,出现了大量与景区不相协调的经营项目,诸如野战俱乐部、滑翔翼、小餐馆等。

(二)景区的社区管理

社区参与的核心是要了解社会文化未来的发展、参与重大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决策、共同商定利益分配、协助制定面向当地居民的就业政策。目前凌云山风景区的社区居民还未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只有极少部分的居民能分享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他们主要以开办农家乐,开办商铺出售特色农产品,或者从事各种景区讲解、餐饮服务、景区维护等工作。除此之外,凌云山风景区在土地和林地占用的补偿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这也使得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的关系比较紧张。在社区文化管理方面,生态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跟社区整合外来文化影响的能力有关。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景区内还建设了一些游客参与性项目,如凌云欢乐街、壮志凌云国际户外拓展训练中心、野战俱乐部等,这既与景区本身的文化和形象定位有所冲突,也是与当地社区争利。

(三)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

现阶段国内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上都与国外游客有明显的差距。凌云山风景区生态知识的普及及教育还有所欠缺,虽然景区也通过一些环境设施向人们展示了一些生态意识,但是内容残缺不全,形式单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些游客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社会道德,随意破坏景区景观和设施,景区管理人员也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处罚措施,来规范游客的这些不良行。

(四)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出多门,体制混乱”。凌云山风景区也是由政府主导,私人企业参与管理。这与其它景区一样,政府平时疏于对景区和企业的宏观调控,企业往往只顾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社会公共利益。

(五)凌云山景区管理总体人员素质不高

生态旅游要求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人员,而很多自然保护区尚未建立起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体系,使当地居民因缺乏相应的知识而难当重任。凌云山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专业化水平,大部分工作人员是附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其工作态度、技能,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

五.凌云山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对策与创新

(一)对凌云山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

在对自身准确地位基础上,重新考察现有资源,长远规划景区发展方向和途径,能够承受短期红利流失。在开发利用资源时要注意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景区的道路、路线要体现人性化,使游客能方便,快捷,快速进入景区。优化景区的基础设施,如多增加厕所、休息区等,以便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不断开发建设特色新景点,丰富旅游内容,扩大环境容量,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以提高经济效益。

(二)让居民积极参与到景区的建设、经营中,发挥主人身份的作用

要协调相关利益主体与景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及时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来源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社区居民尝到开发带来的甜头,他们自动会积极参与到景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执行中来。如景区开发同时可以有计划、合理地帮组当地居民从事合法的、对景区资源无害的经营项目,以确保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当地居民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教育

利用各种生态旅游指南和规范向游客宣传生态旅游知识,呼吁游客共同关爱环境,保护自然。在发挥主体自觉性的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监督和处罚,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提倡绿色消费,倾向于选择不受污染的生态产品。如在进入景区大门前的道路上设置大型宣传画,在道路和景点附近设立与环境相协调的警示牌和垃圾箱。

(四)改善景区内部管理环境

提高景区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定期对景区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特别是要加强生态旅游素质教育;吸引大量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管理人才,对景区的规划、开发及人员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景区服务,为游客服务,提高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凌云山景区自然资源丰富,只要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就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功夫熊猫”征服了谁? 下一篇:常州天宁寺旅游产品设计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