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研究

时间:2022-09-20 02:05:46

大学生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研究

摘 要:语码转换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不仅语境不同,且体现不同的社会意义。本文采用录音观察和采访的方式,分析并讨论了大学生语码转换的四种社会意义,包括反映社会背景、适应社会规则、体现社交策略和反映精神世界。语码转换能够突出特殊效果,表达强烈情感或适应社会文化规范。

关键词:语码转换 大学生 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90-02

语码转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受到了语言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有三个主要流派。结构派从语言的各个结构层次研究语码转换(包括词汇、音位、形态、句法和语义)。心理学派探讨语码转换,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产生、感知和习得双语的认知机制。社会语言学派研究促进或抑制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并透过语码转换洞悉社会结构[1]。语码转换研究到70年代已取得丰硕成果。Gumperz[2](1982)从社会语言交互作用角度将语码转换分为情境语码转换和隐喻语码转换两类。前者指改变场合或参与者等情境因素引起的语码转换,后者指谈话内容或目的的转换引起的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家试图分析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及其社会动机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语码转换研究多以涉及不同年龄和社会层次的广阔的社会环境为焦点,而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新语言形式的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语码转换现象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会话中广泛存在,因此,对其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日常会话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社会意义。

Gumperz(1971)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方言)”。这是一种自然过程,普遍发生在懂得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双语者身上。Gal(1988)提到“语码转换是一种用于建立、跨越或消除群组界限的会话策略;根据自身权利和义务来创造、激发或改变人际关系”。语码转换现象在双语社区普遍存在并被广泛接受。

1 语码转换现象调查研究

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法对自然状态下的大学生日常会话进行收集研究。研究对象为四名来自大学二年级的英语专业女同学,以下分别用甲、乙、丙、丁来代指四名同学。她们都有10年左右学习英语经历且英语水平相对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将她们作为研究对象可观察到更多数量和种类的语码转换现象。

为获得可靠数据,作者选用录音方式进行研究。录音集中在一天里的两个时间段内,整个录音时长持续两周。第一个时间段为11:00到12:00,学生下课之后对其对话进行录音。第二个时间段为21:00到23:00,在四名同学回到宿舍后对其四人对话进行录音。每次录音之后,作者会简短采访每名同学,让其回忆自身话语中语码转换出现的具体情境和相关动机。采访同样被录音,以为研究语码转换提供完整的相关背景。

全部录音之后,作者提取并转录大部分带有语码转换的对话,通过深入分析得出语码转换的四种社会意义。

2 结果和讨论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现代社会语言学家Romaine(1994)指出语言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在社会交际和决定语码转换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收集数据分析得知,语码转换在英语专业学生中频繁且有规律地出现,不仅产生动机不同,而且体现不同的社会意义。

2.1 反映社会背景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Fishman(1972)指出双语语境中的语言选择要受语域的限制而非随意选择。语域是指一组受一系列语言规则限制的典型社会背景。在特定环境中,人们会选择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意义。Wardhaugh[2](1986)提出三个从整体上看做为社会背景的限制语码转换的因素,即交际者、交际环境和交际内容。在校园内,出现语码转换的交际者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交际环境包括教室、食堂、宿舍或校园内的任何一个角落;交际内容是和学生生活学习有关的任何话题。在真实交际语境中,三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任意一种因素转变都有可能出现语码转换现象,如例1所示。

例1:

丙和丁在练习英语口语。

丙:I’ve learned so much from Mrs Li’s class.

丁:What have you learned? Please explain it in detail.

甲回到宿舍

甲:谁把水壶借我用一下?

丙:我的在那呢,自己拿吧。

丙:Where were we just now?

丁:The gains from Mrs Li’s class.

在例1中,丙和丁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口语,甲则在洗漱。会话中参与者的变化改变了谈话内容,随即出现英汉之间的语码转换。当参与者只剩丙和丁时,语码又改成了英语。

上述例子表明,交际者、交际环境或交际内容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可能带来语码转换现象,反之亦然。

2.2 适应社会规则

语言不可避免要受到与社会机构和文化背景相关的交际规范和价值的影响。在本研究中,谈话者对社会规则的适应性主要和文化传统相关。

例2:

甲:我今天在车上看到两个男生关系特亲密。

乙:你是说他们有可能是gay吗?

丙:没准是,现在这样的人应该还挺多的。

在信息时代,中国年轻人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和价值观,面对各种敏感问题也可以自由讨论。交际者在宿舍内的私人谈话可以涉及到性、犯罪和同性恋等问题,但她们很少直接用汉语提起这个概念。例2中,学生讨论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在会话后的采访中,乙提到在大学生之间像“”或“同性恋”这样的说法过于直接和突兀,而“havingsex”,“gay”或“lesbian”等英语说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尴尬,使会话顺利进行。

正如上文所述,当交际者谈到敏感话题时,通过语码转换的方法继续话题讨论较为常见。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学生认为直接提到“性”这样的词汇是不礼貌的或是“脏”的。受此文化规约的影响,学生采用语码转换来代替,否则则必须用模糊语或委婉语来表达。问题是使用汉语委婉语或俚语会使语义不清,产生更多麻烦,因此语码转换成为首选。

2.3 体现社交策略

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交策略。虽然社会背景并未发生变化,交际者时而为取得特定交际目的转换交际语码,如强调交际内容、缓和语气和表达简洁。

在引起交际者注意力方面,语码转换具有重要作用[9]。谈话者在用汉语讨论某个内容之后,会用英语重复表达,以示强调。如例3所示:

例3:

丙:你昨晚看这期脱口秀了吗?

丁:看啦,简直无法形容。太完美了,就是Excellent!

丙:It was excellent!

丁用语码借用来强调脱口秀的完美,而丙又用英语重复丁的话表达再次强调。

谈话者有时也转换语码以表达礼貌,避免过激言论。如例4所示。

例4:

甲:你怎么可以这么做呢,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丙:我并不觉得这是我的错。

甲:你没错,但你有一点selfish.

甲和丙为某事争吵,但甲并没有用“自私”表达不满,而是运用英语语码转换以达到缓和语气的目的。

简洁作为一种社会策略使话语更加清晰,焦点明确。正如例5和例6所示:

例5:

乙: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例6:

甲:你参加了上半年的CATTI考试了吗?

丁:没有呢,我打算下半年报名。

在例5中,乙用“WTO”来代替“世界贸易组织”,以达到表述清晰简洁的目的。在例6中,“CATTI”用来代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对学生来说理解更方便。以上的例子表明,语码转换能够实现某些特定社交策略。

2.4 反映精神世界

对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的选择反映了说话者精神世界的某些属性,如性格、情感或愿望。正如例7所示。

例7:

丙:你看了上期的《快乐大本营》了吗?

甲:Oh―my―God!我竟然给忘了。

在上述例子中,甲用“oh,my God”来表达惊讶的情感而非某种体现某种宗教含义。句子中三个词之间的停顿加强了夸张的效果。用“oh,my God”这个短语可以使交流更加有趣和轻松,同时采用语码转换也增加了谈话的幽默效果。

3 结语

语码转换现象在大学生日常会话中频繁出现,不仅情境不同,且体现的社会意义亦不相同。人们运用语码转换来反映社会背景,体现社交策略,反映精神世界,表达强烈情感或适应社会文化规范。本文探讨的语码转换现象仅局限于从小规模会话中收集的资料,且参与者均为女性。对语码转换全面的了解仍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因此,对适应更广范围更多情境的语码转换现象研究还需要更多的调查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洪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校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9-131.

[2] 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Basil Blackwell,1986.

[3] 王丽娜.大学生日常会话中语码转换的动因分析[J].科教文汇,2008(2):39.

上一篇:典型工作情境在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教学中... 下一篇:《飞机液压与燃油系统》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