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

时间:2022-09-20 02:00:19

解读“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

生命,是幸福生活的载体。哪些疾病对生命的威胁最大?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疾病加剧?其中有多少我们可以自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杨功焕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分析了过去50年中国人群不同死因的流行水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描述了与主要疾病和死亡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和分布特点,即“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

国人五十年死亡总轮廓三大病种群死亡率落差大

我国人口总死亡率下降

一条陡然降下而后缓缓趋降的曲线,是对1950~2000年我国人群死亡率变化的总体描绘。这条曲线上标注的3个最醒目的信息是,1950年我国人群死亡率为20‰,1975年人群死亡率为7.32‰,2000年人群死亡率为5.45‰。

表面上看前25年是我国人群死亡率的快速下降期,后25年我国人群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这50年间,我国人口从5.3亿增加到12.42亿;60岁以上人口从1953年的0.4亿增至1.3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从7.5%上升至10.1%;城市人口从1952年占总人口的12.4%,升至36.9%。以人口的老龄化、经济状况、受教育背景、行为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一系列影响疾病发生与死亡的重要变量进行综合分析,50年间我国人口总死亡率下降,其实是伴随了人群死亡主要病种构成的大变化。比较起来,人口年龄构成比变化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非人口年龄构成比变化因素发生了更大的作用。

人群死亡主要病种有三大群落

50年间,我国人群死亡的基本变化是什么?课题组将影响我国人群死亡主要病种划分为3大群落: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病种群落,主要为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包括急性传染病、结核、急性肺炎、围产期疾病、产科疾病,还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急性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伤害中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病种群落,主要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及伤害中的交通伤害。死亡率保持平稳水平病种群落,主要为肝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及自杀。

城市与农村人群死亡率已经接近

在过去50年我国人群死亡率变化中,有几个现象需要关注:其一,我国人群死亡率最高的两大区域分布为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其二,女性人口死亡率下降的速度明显高于男性,男性与女性死亡率距离在增大。其三,农村人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但农村人群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城市,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人群死亡率有所升高,城市和农村人群死亡率已经接近。其四,儿童死亡率下降非常显著,但农村高于城市,西部高于东部,贫困地区高于富裕地区。其五,成人死亡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但15~34岁的农村女性死亡率仍有缓慢下降。

感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新发病种死亡率上升

传染病死亡从第一退至十名后

根据“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标注,1950年,我国城乡人群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的死亡率,分别高达650/10万和140/10万,2000年分别锐减至30/10万和10/10万。从1950年到2000年,我国传染病、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围产期疾病、产科疾病等母婴疾病的死亡水平都大幅度下降,占总死亡的构成比明显缩小。其分布特点是,农村高于城市,西部高于中部,东部最低。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死亡高发点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广西、甘肃、宁夏、陕西一带,少数高发点散于两省交界较为贫困的地区。

对比数据显示,传染病人群死亡率总死亡排序,已经从1950年的名列第一,退至2000年的10名以后,其中急性传染病在20世纪90年代仍然下降明显,2000年我国急性传染病死亡率为10.86/10万,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仅为1.8%。

肺炎死亡在感染性疾病死亡中名列第一

但伴随传染病死亡率的显著下降,下降幅度不明显的肺炎死亡已成为感染性疾病死亡中最突出的一个,2000年我国人群肺炎死亡率达15.04/10万。在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人群感染性疾病及母婴疾病的死因构成中,肺炎占46%,围产期疾病占20%,结核占15%,其他传染病占9%,病毒性肝炎占5%,败血症占4%,产科疾病占1%。

母婴疾病死亡率大幅降低

传染病与母婴疾病死亡率的下降,突出体现了国家疾病防治工作的成效。逐一分析病种死亡率下降,都能看到与国家采取防治措施的因果关系。1950~1975年,我国传染病与母婴疾病人群死亡率下降速度最为迅速,其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同时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极大普及,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工作大范围展开,对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显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表明,过去50年我国人群传染病与母婴疾病死亡率的下降,99%都得益于社会进步与国家公共卫生工作,其中包括人们教育水平、经济水平提高,生活环境改善,计划免疫、营养改善、食品安全、改水改厕、母婴保健等工作的开展。

艾滋病等新发病种死亡率上升

传染病死亡率下降并非所有病种,近年来伴随艾滋病等新发病种的出现与传播,其死亡率上升成为必然。传染病死亡率的下降,在区域分布上也很不平衡,如在墨竹贡卡和广西凌云,传染病10年平均死亡率,分别高达133.13/10万和100.45/10万。

尽管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显著,但中西部部分农村地区结核死亡率还高达13.63/10万,农村肺结核病死亡率自1994年后没有进一步下降,城市人群的肺炎死亡率仍呈显著上升趋势。除了围产期疾病、产科疾病有特定人群外,急性传染病、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死亡也主要集中在0~14岁和70岁以上人群,结核死亡则主要发生在35岁以上人群。

冠心病死亡率十年增幅近一倍农村脑血管病死亡率将超过城市

15~59岁人群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上升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是“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上一大主角,包揽了总死亡的30%。其主要病种如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死亡显著上升,而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死亡明显下降。但由于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约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3/4,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水平上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60岁以后,但男性15~59岁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概率,男女性15~59岁人群冠心病死亡概率,均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疾病死亡地图”勾画,我国脑血管疾病高死亡地区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华北、华中、东北、西北农村。冠心病高死亡地区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华北的山东和河南一带。在西部农村地区,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也有较高死亡率,并有重庆大足高死亡地区。

尽管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低于脑血管疾病,但上升幅度远在其上。1991年冠心病死亡率为24.08/10万,2000年增至43.47/10万,10年间几乎上升了一倍,同期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从80.17/10万增至117.75/10万。

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在脑血管疾病死亡上升中,农村显著高于城市。2000年农村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已经从1991年的13.59%增至19.08%,未来几年,农村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可能超过城市人群。在脑血管疾病死亡上升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000年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女性的1.2倍。我国脑血管疾病死亡年龄分布显示,50岁以后开始升高,60岁以后陡然上升,其中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心脑血管疾病死因36%缘自各种危险因素

导致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发生与死亡的危险因素是共同的,吸烟、肥胖、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紧张等都是重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病种,2000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死亡率为20.04/10万,高死亡地区在15个省区都有分布。

基于大量调研与分析论证,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上升,有50%缘自人口老龄化,有50%缘自各种危险因素作用。冠心病死亡率的上升,有33%缘自人口老龄化,有67%缘自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人口老龄化因素与各种危险因素,对于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变化,都有不同程度影响,两相抵消,结果显示了死亡率下降。总之,在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水平上升中,64%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因素作用,36%是由于危险因素作用。

糖尿病高死亡区集中城市

慢阻肺高死亡区集中农村

糖尿病死亡率10年间上升110%

在“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上,糖尿病上升幅度最为醒目,是各种慢性病中死亡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一个,无论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糖尿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城市糖尿病死亡率从1974年的3/10万上升到2000年的15/10万。1991~2000年,人群糖尿病死亡率每年以8.6%的比率上升,2000年人群糖尿病死亡率为7.76/10万,10年间上升了110%。

省会城市是糖尿病高死亡地区

35岁以前人群糖尿病死亡率较低,男性高于女性,35岁以后,糖尿病死亡率开始升高,65岁以后更是陡然上升,而且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在地域分布上,糖尿病高死亡地区几乎都是城市,除了、内蒙古,所有省会城市都是糖尿病高死亡地区。糖尿病死亡率最高的城市为大连、广州和上海,其糖尿病10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0.89/10万、23.93/10万和20.79/10万。

糖尿病死因85%缘自各种危险因素

导致糖尿病发生与死亡的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同,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调研显示,脂肪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肥胖、血压增高等相关危险因素都在继续上升。因此,未来20~30年糖尿病发生与死亡将与心脑血管疾病一样继续上升。目前,城市人群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农村人群,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只占15%,85%缘自各种危险因素作用。

慢阻肺死亡率农村高发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也是“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一大主角,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和,比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死亡率还要高。1991年其人群死亡率为108.36/10万,2000年为108.52/10万,10年间变化不大,而且男女性死亡率相近。该病80%以上的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上人群,农村人群死亡率是城市的1.8倍,高死亡地区几乎都分布在农村,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部一些农村,北方也有少数高死亡率地区。概言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死亡农村高于城市,西部高于东部。

农村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死亡率高于城市人群,看不到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全都是环境与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使然。这些因素包括人们的吸烟行为,并包括医疗救助等行为的影响。

所有肿瘤死亡率均上升男性死亡率为女性1.7倍

每5个死亡者就有一个死于肿瘤

在“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上,肿瘤持续大幅上升令人瞠目,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城市还是农村,过去50年肿瘤死亡一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1991~2000年,所有肿瘤死亡率都有不同程度上升,总死亡水平上升了31%,其中肺癌、肝癌、乳腺癌分别上升了56%、40%和38%,食道癌上升了8%,其他肿瘤上升幅度为10%~20%。从1996年起,肺癌取代了胃癌位置而成为肿瘤中第一位死因。

50多年前肿瘤为我国人群少见病。1957年京、津、沪等大城市人群死因报告,最早记载了我国人群肿瘤死亡率为36.9/10万,占总死亡的5.17%。2000年这组疾病死亡率已升至119.26/10万,占总死亡的19.32%,即每5个人死亡就有一个死于肿瘤,其中男性肿瘤死亡率150.43/10万,女性86.87/10万,男性是女性的1.7倍。

肺癌跃升为肿瘤第一死因

我国肿瘤死亡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但肝癌死亡年龄相对年轻,白血病对儿童侵犯较为严重。我国肿瘤死亡构成也发生了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人群肿瘤死亡以胃癌、肝癌、食管癌为主,目前肺癌、肝癌的死亡均超过胃癌,在肿瘤死亡中名列一、二位。2000年我国城市男女人群肿瘤死亡排序前3位的均为肺癌、肝癌和胃癌,但女性肺癌死亡与其他两种肿瘤死亡差距略小,乳腺癌位居第四。农村男性人群肿瘤死亡排前3位的为肝癌、胃癌、肺癌,女性为胃癌、肝癌和肺癌,农村女性乳腺癌与宫颈癌死亡水平类似。

肿瘤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

近年来我国人群肿瘤死亡还表现出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并在地域上凸现了3个肿瘤高死亡地区:一是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城市,肺癌、结肠直肠癌、白血病高死亡;二是华东、华南一带肝癌高死亡,鼻咽癌、肺癌、胃癌死亡率也较高;三是山西一带胃癌、食管癌高死亡。此外,四川西充食管癌死亡率也很高。

我国男性吸烟率66%,为世界最高水平,人群被动吸烟暴露水平在52%以上,女性和儿童被动吸烟率都很高。综合分析表明,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原因,62%缘自危险因素作用,特别是烟草危害。课题组认为,由于我国吸烟流行高峰不足20年,烟草带来的健康危害高峰的还没有到来,预计未来20~30年,我国男性肺癌死亡率还会继续上升。从1991年到2000年,人群肝癌死亡率呈进行性增长,从17.22/10万升至24.07/10万,其中男性肝癌死亡率达到了33.75/10万,表明肝癌危险因素在增加。

伤害死亡谱变化显著交通事故死亡为第一死因

交通事故死亡猛增

根据“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地图”标注,交通事故、自杀、溺水、意外中毒、意外坠落5项占了总伤害死亡的70%。男性伤害死亡水平高于女性,但女婴伤害死亡水平明显高于男婴。1991~2000年,儿童伤害死亡率有所下降,成人伤害死亡无明显变化。1991年总人群伤害死亡率65.83/10万,2000年57.68/10万,无明显升降,伤害占总死亡构成也稳定在11%,然而伤害的死亡谱却有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事故死亡狂升,特别是男通事故死亡水平已远远超过其他伤害种类所致死亡,已迅速接近全球交通事故死亡水平。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报告,1975~1998年,美国、加拿大交通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7%和63%,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大幅上升,马来西亚上升了44%,中国上升了243%。

交通伤害死因88%缘于交通违章

研究显示了交通事故死亡上升的迅猛,并显现了惊人的人通违章现象。我国人通伤害死亡上升,88%是由于交通违章行为所致。我国人通违章行为农村高于城市,交通伤害死亡也是农村高于城市。2000年农村人通事故死亡率,已从1987年的9.26/10万上升为16.72/10万,上升幅度大大高于城市,同期城市人通事故死亡率分别为10.65/10万和11.75/10万。

城市男性自杀死亡率超过女性

我国自杀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在伤害中自杀死亡率一直位居第一,但近年已为交通事故死亡率所超越。2000年,交通事故死亡超过了多年位居第一的自杀,成为伤害第一位死因。传统的女性高于男性的自杀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目前城市男性自杀死亡率已超过女性。农村15~34岁女性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男性和女性自杀死亡率逐渐接近。

(3月7日《健康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将给城市带来什么 下一篇:品书:“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