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因思维而深刻

时间:2022-09-20 10:33:41

让语文因思维而深刻

课改以来,“感悟”不时出镜,而“思维”常被遗忘,使得教学陷入误区。“朗读感悟”满足于你读他读,而细读深思,具体地感受语言有所忽视;“形象感悟”满足于看看画面,而透过形象,本质地感受语言关注不够;“情境感悟”满足于角色表演,而引入情境,深刻地感受语言不够重视。结果,学生“感悟”的只是零碎的形象,粗浅的意义,抽象的情感,难以深层地感受,深刻地感悟。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离开语言,思维内涵无法显示;离开思维,言语活动便失去意义。脱离语言发展的思维训练固然是空乏的,而缺乏思维参与的阅读感悟无疑也是肤浅的。惟有将思维训练与言语活动融为一体,让思维为言语活动开阔空间、增添活力、强化力度,语文就会因思维而深刻,因思维而精彩。

一、让语文因联想而深刻

感受语言形象,这是理解语言意义、感受情感的基础。教学中,须合理引导,启发联想,使语言与形象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在广泛的语言材料的接触中,加深对语言形象的感受、语言意义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以保证语言感受的深刻。如:“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的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故。”(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句中的“依然如故”,蕴涵着丰富的形象。作者目光深邃,从外界的形象,透视出了古桥内在的美,感受到了她品德的高尚。对此可这样引导:句中的“依然如故”你怎样理解?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形象?从而为学生展现广阔的形象空间:日月如梭,星斗转移,时光飞逝,而老桥依然横跨于山间,勤勤恳恳地为大家服务;不管风吹还是雨打,不管严寒还是酷暑,老桥都挺立于山间,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一切都在变化,而老桥躬身俯首,为行人服务的行动没有变,那默默奉献的精神没有变……

二、让语文因发散而深刻

小学生思考问题时,问题与目标间多呈线的联系。这种直线型的答问模式很难使他们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也很难使他们具体、形象、深刻地感悟语言。为此,语言解读中,须引导多角度地思考,多层面地分析,使问题与目标之间构成点向面的拓展和面向点的聚焦,从而把言语活动引向深刻。如:《游园不值》(苏教版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只有充分发散,从中读出丰富的形象,才能使诗句的意境给学生具体、真切的印象。对此,教者这样引导:

师:大家闭眼想一想,从一枝出墙的红杏,你看到了墙内的什么景象?

生:我看到园里的杏树上,杏花开得正艳,一朵朵,一簇簇,好不热闹。

生:园里的月季花开了,盛开的像孩子张开的笑脸,刚刚开放的像调皮的小孩探着脑袋张望着外面的世界,含苞欲放的就像那害差的姑娘不肯见人似的。

生:里面的花儿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有的仰着头,看着蓝天和白云;有的斜着身子,向着前方,好像在等待游客一开门就能看到它;还有的三个一块、五个一群地凑在一起在说悄悄话。

生:我看到了杏树下,桃树脚,花丛中,墙角边,都长满了草,它们是那么嫩,那么绿,那么美。

生:我看到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舞姿是那么优美。

生:一群群蜜蜂在花间歌唱,歌声是那么动听。

生:几只画眉在树上跳跃着,欢唱着,一定是在赞赏园中美丽的景色吧!

师:是啊,这艳丽的花儿,嫩绿的小草,起舞的彩蝶,喧闹的蜜蜂,唱歌的画眉,还有我们没有看到的优美的事物,没有听到的优美的声音,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满园春景图啊!面对这满园的春色,想说什么呢?

生:红杏啊,我要感谢你,虽然我没有进入园中,但你让我看到了满园的春色。

生:主人啊,你虽然大门紧闭,这满园的春色你关得住吗?从一枝出墙的红杏,我看到了很多,我听到了很多,美丽的春色我还是欣赏到了。

生:大门啊,你虽然紧闭着,但满园的景色你是关不住的,如果你再紧闭不开,那出墙的决不是一枝红杏。

在这里,教者由句义的点,引导发散了形象的面;从红杏的店,引导发散了春景的面,从“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想到了艳丽的花,嫩绿的草,纷飞的蝶,喧闹的蜂,歌唱的莺……发散,引发了学生的创造,学生凭着语言的感悟,生活的调遣,想象创造出了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鲜活形象,从而对句子的形象内涵和情感内涵有了具体而深切的感悟。

三、让语文因比较而深刻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可以显示事物的相对、相似和相关,从而有助于人们清晰地认识事物。在阅读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比较,可使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构建更细致,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更深刻,对语言情感的感悟更真切,对语言规律的把握更准确。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国标版五年级上册),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悟课文说明的道理后,教者引导阅读下列短文,便思考文后的问题:

苍蝇和蜜蜂的命运

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瓶子平放在桌上,瓶底朝着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放进几只蜜蜂。只见它们都朝着有光亮的地方飞去,结果当然只能撞在瓶壁上。经过多次飞行,蜜蜂发现自己永远无法飞出去,只好认命,奄奄一息地停在有光亮的瓶的底部。教授把蜜蜂倒出,将瓶子照老样子摆好,放进几只苍蝇。没多久,它们居然全部从瓶里出来了。

蜜蜂以为出口总在光线明亮处,没想到这使他进入了死胡同。而苍蝇坚持多方尝试,飞行时或向上,或向下,或背光,或向光。一旦发现此路不通,立即改变方向。这些头脑简单者竟发现了出口,在高智力的蜜蜂倒下的地方顺利得救。

可见,遇到困难,要勇于尝试,善于改变,直到最终成功。

思考:《滴水穿石的启示》启示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而《苍蝇和蜜蜂的命运》又启示我们:要勇于尝试,善于改变,直到最终成功,这不矛盾吗?对此你怎么理解?

通过比较,学生对课文说明的道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目标专一并不就是一成不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是目标更加切实可行;目标专一并不意味着方法单一,目标要明确,方法要灵活,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最终达成。

在凭借语言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道理的基础上,为把学生视点引向语言,教者又出示了删去文中有关“奇观”“名人”“雨点”的内容,引导读思:下列短文几段话就把滴水穿石的启示写清楚了,课文花那么长篇幅有必要吗?为什么?

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这一成语大家都听说过吧。坚硬的石块,怎么会被水滴滴穿呢?其实,只要上面有水滴接连不断地滴下来,而且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过去后,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肯定会滴穿石头。

看起来,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事实上,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就的吗?

因此,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通过“奇观”与“启示”、“名人”与“启示”、“雨点”与“启示”的联系分析,学生在深刻理解事理的同时,对课文真实可信、有理有据的叙述方法有了清晰的理解,对文本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展示的语言魅力,有了具体而深刻的感受。

四、让语文因灵活而深刻

语言解读中,无论是语言形象的构建还是语言意义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还是语言艺术的品味,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的;即使答案唯一,其答案的展示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要善于引导换角度思考,变角色感受,不求答案清晰,允许理解模糊;不求答案唯一,鼓励答案多样;不求答案统一,只求答案合理,从而借助灵活思维把言语活动引向深刻。如:阅读《滥竽充数》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理解内容后可这样引导:南郭先生由于“滥竽充数”,最后落得“逃之夭夭”的下场,这只能怪他一个人吗?为什么?这样,就能从原有的寓意拓展开去:怪同事,如果乐队的其他人出于对南郭先生的关心,及时提醒,好意相劝,他也不致于一直碌碌无为,以假相蒙骗人;怪大王,如果齐宣王能深入实际,了解实情,下察民情,南郭先生就不会蒙混过去;怪家人,如果南郭先生的家人目光长远,不贪国眼前利益,也不致于让他长期无所事事。这样,学生就能明白:齐宣王高高在上,腐败无能,是滋生不学无术,胡弄别人 者的主要原因;乐队其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滋生不学无术胡弄明人者的间接土壤;家里人目光短浅,贪图眼前利益,是滋生不学无术,胡弄别人者的直接纵容。这样引导,就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了寓意。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语感的灵活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上一篇:镜面示范 因字选帖 下一篇:从“异步”走向“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