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

时间:2022-09-20 07:51:29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

摘 要:审美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核心地位;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教会审美表述的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6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204―02

一、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是以美为对象,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形成人正确的审美观;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审美教育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人生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正确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美好、崇高的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即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与构建,属于世界观教育。狭义的是指艺术教育,即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深刻地打动人们的灵魂,对人们的心灵、行为和语言等施以影响的教育。

审美教与美术教育,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甚至都可以简称为“美育”具体而言,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审美态度,而所谓审美态度,就是对美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因而,审美教育兼具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等)教育、情感教育的色彩,又可以是应用美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既要符合美的规律。又要遵守教育规律。美术教育则专指美术教育中美术门类的教育,注重技能训练、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审美趣味,只有具备二者的人才能谈得上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它包括审美形态、美感教育及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主动的创造精神和艺术创造能力。这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健全成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也反映了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应当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教育对于易受感染的、尚未定型的性格的形成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美术教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整体上还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纯绘画性”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它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术教育必然会丧失其独立品性,而仅仅成为某种艺术技巧教育,而未能发挥和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和价值意义。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美术施教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机地溶为一体,将审美教育纳入全方位塑造和培养具有良好素质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合格人才中来。加强审美教育能引导人求“真”向“善”为“美”。审美教育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审美素质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素质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专业文化知识,有崇高理想和健全体魄,富于创造精神和相当审美素养的新型人才。审美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担此重任。

三、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极大的改变,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亦日趋多层次和多元化。

(一)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能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或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的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自然和艺术的大量感性接触,又要求他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生活底蕴。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使用一般的教育方式达到对一般知识的掌握;其次要用特殊方法达到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这两种教育方法可使学生理解各类艺术的表现技巧,理解典故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理解各种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大致可以从两方而进行:一方面,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一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运用特殊方法达到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第一种教育主要达到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典故和各种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力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学习、观察掌握。运用特殊教育方法达到的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要培养审美主体的这种理解力,必须采取特殊教育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引导审美主体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作为认识标签,从而迅速把它归于某一种类之中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对其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要想获得审美理解力,关键的第一步是克服理想性思维所铺设的习惯轨道的制约,转而去把握住整体形象以及整体中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并继而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统摄这个对象,达到审美理解。

(二)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核心地位

审美教育主要运用审美知觉原理进行。知觉是对事物各不同特征如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主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直觉力、禀赋力。审美知觉就是艺术知觉,它既是审美活动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导向审美想象、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及审美创造的桥梁。美术教育的理念应是以学习绘画为媒介、以审美知觉的开发为核心、以创造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视觉训练。将审美感知能力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意味着必须基于视觉的生理―心理机制去建立其基本的思维方式及其教育方法;进而意味着由这种方法所导致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步骤和手段都应体现为一种既能与主体思维方式相统一,又可表现为某一环节与步骤之思想的最有效的视觉化方式;最终意味着美术教育从技术能力训练向视觉思维能力培养的全面转型。

(三)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首先,是要让审美主体具有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认识到艺术作为审美自由高级形式的人类劳动特征,从而具有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其次,激发审美主体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审美情感,要不拘于一般教学原理的求异、质疑、想象的“创造性”三部曲,而认识到创造性审美情感超越日常生活的即时性和偶然性的性质,使审美主体的艺术想象在大量的基础性感知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灵感:最后,要教育学生具有超越意识,即艺术审美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

(四)教会审美表述的方法

审美表述,是建立在历史、文化、民族、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时代及专业修养、语言运用等多方面知识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否能对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高级的欣赏和全面的评价,往往就取决于这种综合能力的高低。要全面准确地评价一幅美术作品,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可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一个画种到多个画种的原则来进行表述的训练。可以从单一的技巧上来表述,可以从单纯的造型上来表述,也可以专表述线条或色彩。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让学生表述。即现在学什么就锻炼表述什么。如学生正在进行色彩研究,就可尝试对美术作品进行色彩分析的表述。当学生对多个画种有了一定的了解时,就可以对各种画种的美术作品做出一定的审美评价。只要把握住审美表述能力训练的原则,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和表述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克俊.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0(1).

[3]刘晓慧.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4).

[4]苏宙.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J].发明与创新,2005(6).

上一篇:论歌唱中喉器的作用 下一篇:20世纪初期西方前卫设计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