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9-20 05:40:37

思想品德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主体作用,培养学习兴趣,培育创新激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的创新能力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是“发现”知识的过程。灌输知识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对思想品德课学习丧失兴趣。所以,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应设计适合被教育对象实际的情境和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引发和加强学生探索欲望,建立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德育教学中,把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转换成形象、具体、生动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鼓励思辨,培养质疑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通过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阵地。“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在讨论中,允许和鼓励学生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在考虑问题时的标新立异。对于学生每一点创新,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对学生合理的、有价值的观点加以认可,进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扩大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同时,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巧妙地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疑引思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引起学生对知识认知的升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八年级思品“感受挫折”的教学中,我设置的情境是:“考试失败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谈谈自己在考试失败后的感受,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该怎么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后,引导同学们置身于思考的氛围中,指导学生对问题的各种解决办法和答案进行评议、辨析,形成学生自己的答案,指导学生归纳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是什么,明白挫折具有两重性,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人生难免有挫折,培养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课堂充满积极的学习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特别是面对挫折时“选择态度”的重要性,进而掌握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创建发散思维,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从这个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发现和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多种方案和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学生用新思维形式和方法去认知问题和事物,进而多方位地分析问题,提出多方位的见解。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学习能力。因发散思维在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多方位思考的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并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学生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形成质的飞跃的时候,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变成创造性思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教材内容,尽量多设置发散型问题。如,针对我国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这一事件,我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使大多数学生可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角度说明,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是我国生产力进步的标志,对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国情上看,则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这些年来大力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所体现的深刻内涵。

上一篇:以公平、民主、规范促进校园和谐 下一篇:阳光神小与新教育的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