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性公平与激励性公平如何兼顾

时间:2022-10-10 10:55:51

案例:为了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进程,某校购置了一批笔记本电脑,但是,电脑数量不够,校长决定只发给领导班子与一线教学人员,而后勤人员一律不提供。分配方案一出,后勤工作人员很是不满,怨声载道,大呼校长不公平,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对学校其他管理制度也相应产生对抗情绪,从而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分析:这是一个关于公平性的典型性案例,相信在诸多学校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就后勤工作人员来讲,向校长提出要电脑,征求的也是一种公平性,在同一单位上班,一线教学人员配备电脑,而自己却没有电脑使用,显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与岐视。电脑本身已经并不重要,公平性的缺失却成了后勤工作人员心理的重大障碍。而从校长管理层面来讲,同样有自己的盘算。僧多粥少,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不得不是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一线教学人员提供电脑,可以提高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从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后勤工作人员使用电脑的频率不是太高,与教学的直接关联不大,相反,提供电脑还容易产生上班玩游戏上网的现象,干脆一律不发,这样还可以让一线教师生发优越感,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这在校长看来,笔记本电脑业已演变成一种变相福利,成为奖励一线教学人员的一种符号,也是一种相对公平。

其实,无论是后勤工作人员,还是校长,他们追求的都是一种公平,后勤工作人员追求的是一种普遍性公平,而校长追求的却是一种激励性公平。普遍性公平即传统吃大锅饭,按人分配,而激励性公平,则是按劳分配,按贡献大小分配。后勤工作人员与校长之间引发的矛盾实质上也是普遍性公平与激励性公平之间的矛盾。因而,校长必须厘清二者的关系,予以妥善的处理。

就案例来讲,校长通过激励性公平来处理电脑分配问题,并没有错,只不过,校长用错了方式。而校长所用的方法也并不是激励性公平,实质上是一种不公平。

首先,校长人为地将教职工分为两个群体,予以不同的待遇,显然是不公平行为。学校是一个整体,无论是教学工作人员也好,后勤工作人员也罢,都是学校集体中的一员,他们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教学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教好学生,而后勤工作人员的职责则是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谁也不能说一线教师比后勤人员更重要。发放电脑,仅有教学工作人员,而没有后勤工作人员的份,显然有失公平,必然有歧视后勤工作人员的嫌疑,因而全引发一定不满情绪,何况校长将学校管理人员列入教学人员序列,更加激化了这一矛盾,让后勤人员更加难以接受。

其次,校长所奉行的激励性公平实质上仅是小范围内的平均主义。给教学工作人员发放电脑,本质上就是平均主义,人人有份,不论教学工作人员电脑操作技术如何,不论教学人员是不是将电脑用在教学上,一概发放。而在教学工作人员小范围内实行了平均主义,但却不在学校大范围内实施平均主义,显然不合情理,因而也会激起一定的矛盾。

再其次,校长模糊了电脑作为教学手段与激励手段的角色,一方面想推动电化教学水平,一方面又想激励教学人员工作的热情,二者相互重叠实质上激励的效果并不大,而笔记本电脑是否真正用在教学上,却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校长到底如何分配笔记本的发放才更为合理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分块考核,以工作实绩为分配依据。将电脑作为奖励优秀教职员工的物件,激发每一位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二是定点到岗,以工作需要为分配依据。电脑的发放并不指定到人,而作为一种工作的工具,按照需要配备,每一位教职员工只有专属的岗位电脑,而不能将其占为己有。

上一篇:打造节约型学校袁校长应有所作为 下一篇:以公平、民主、规范促进校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