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市政工程城乡一体化监管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时间:2022-09-20 05:32:43

村镇市政工程城乡一体化监管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村镇市政工程实施城乡一体化监管的“两级”监管新模式,从创新监督管理模式,规范村镇建设市场秩序的视角,总结分析了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管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做好规范村镇市政工程监督管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村镇;市政工程;城乡一体化;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

做好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城乡一体化监管,实现村镇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组织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对维护建设市场秩序,稳步提高村镇市政工程质量,提升安全文明施工水平,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村镇市政工程监管现状

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长期以来因数量少,体量小,影响面窄,一直以来建设市场秩序不规范,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缺乏有效监管,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及政府形象。

随着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不断快速推进,市级市政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力量,还一时难以延伸至村镇,形成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督一直处于盲区。

随着美丽乡村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不断增加,切实加强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管,消除市政工程监管盲区,实现村镇市政工程施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城乡一体化监管,已迫在眉睫。

2.村镇市政工程监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实现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城乡一体化监督管理,2009年12月,我区在全省率先实施“两级”监管新模式,成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督区级分中心。受市级委托,负责对全区行政区域(含村镇)在委托范围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现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文明施工管理。

通过分中心对委托范围内的市政工程监管,发现与城市市政工程监管相比,村镇市政工程存在建设项目法定建设程序不规范,建设主体依法报监意识不强,施工、监理单位资质低,现场组织管理不健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质量安全及文明管理意识淡薄,各类质量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的困难和问题。

2.1存在的困难

2.1.1建设程序不规范,受理报监难

镇(街)因其城市综合功能不高,受区域环境或经济条件影响,对村镇市政工程功能要求可能是单一性或降低标准建设,从而不符合立项、设计、图审、招标等建设程序而不能满足报监必需条件,形成即使督促其同意报监,也难以受理的困难局面。如2010年有涉及两个镇(街)5个标段项目,4400万元造价项目,经过努力镇(街)意向报监,但因项目必需条件限制,而不能受理。

2.1.2提高报监率,实现监督全覆盖难

镇(街)因地域环境或发展状况,对市政工程监管认识差异性大。村镇市政工程主动报监的少,规避报监的多。2010年全区统计显示,应在分中心受监标段项目有25个。其中城市范围标段项目10个,工程造价5250.17万元,报监率100%。而村镇标段项目15个(含意向报监而未能受理的5个标段项目),成功报监3个标段项目,工程造价518.35万元,意向报监率33%,成功报监率只有20%。

2.1.3前期跟踪、后期制约难

镇(街)建设程序操作灵活,差异性大;项目大多规模小,建设周期短,前期跟踪难度大;建设资金相对独立,建成后自行管养,不涉及统一管理移交问题,后期制约难度大。

2.1.4区分受理,逾越程序难

村镇市政项目因目前还处于监管盲区,相对城市市政项目建设程序、报监程序的规范程度相比,无论是监督的环境,还是规范的程度都有较大差距。村镇市政项目因规范性因素,造成不能满足报监必需条件,又不能逾越规范报监程序区分受理,是报监率低的因素之一。

2.2存在的问题

2.2.1队伍乱,资质低

村镇市政工程大多因规模小,施工工艺不复杂,对施工、监理企业资质要求不高,正是一些管理不规范、资质低的小企业或包工头挂靠的市场。造成现场管理不规范,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监督人员与之沟通、交流难,不能全面、及时、准确控制现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难以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同时也降低了监督、整改、落实的效果。

2.2.2管理人员缺位、不到位

由于项目小或低价中标,加上企业管理不规范,形成有项目,无项目部、监理部或人员配备少,专业单一、不匹配;有企业之冠,无企业之体;有项目经理、总监之名,无到岗之实,现场管理极不规范。

2.2.3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上述因素,现场安全、质量有效监督控制的基础非常薄弱,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给监督人员带来极大的问责风险。2010年监督的13个标段项目,共下发监督整改通知书56份,其中质量类整改25份,安全类整改31份。下发停工通知书3份。

3.对策思考

3.1加快队伍建设,提高监管力度

村镇市政工程城乡一体化监管模式刚刚起步,但要求高、责任大、任务重。加快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人员综合素质,是加强村镇市政工程监管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监管的保障。要尽快提高监督人员综合监管能力。监管人员要摆正心态,放下面子,虚心向专家、学者学习,虚心向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专职作业人员学习。同时多跑现场,多看,多问,多思考,不断积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受控的工作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监管控制能力。

3.2加大政策宣贯,提高政策效应

积极利用行政和媒体平台,加强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城乡一体化监管对外宣贯力度。要丰富宣贯形式,开展上门对接宣贯。通过上门对接与沟通,进一步拉近工作关系;进一步增进相互职能的理解和配合;进一步了解各镇(街)管理的差异性与共性;进一步增强为村镇市政工程建设监管与服务的意识。让村镇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充分了解具体的监管措施和要求;充分发挥监管作用。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规范建设、施工、监理等责任主体履行质量安全生产责任的行为,让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进“笼子”接受监管,不断提高报监率。

3.3坚持分类处置,突出示范引路

村镇市政工程监管,要结合镇(街)管理特点,着力指导优先与“监、帮、促”相结合方针。以政策文件促报监;以指导帮助促报监;以监督服务促报监。同时对报监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依法监督。增强服务功能,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努力提高现场质量安全检查和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切实让项目建设各方看到有监管与无监管的明显差异,努力形成示范效应。坚持分类处置,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努力创造建设主体各方联动的新局面。

4.结语

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城乡一体化监督,是实现市政工程现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文明施工管理全覆盖的措施和保障。本文结合在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督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村镇市政工程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思考。希望能为做好村镇市政基础设工程施工程现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文明施工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董乔军,1964年8月出生,工程师。2009年12月,任“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督浦口分中心”主任。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村镇市政工程城乡一体化监管的新模式,为浦口区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市权下放的无缝对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上一篇:建筑大师 第7期 下一篇:提高桥梁安全和耐久的必要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