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为语文教学增添色彩

时间:2022-09-20 01:07:38

让生活为语文教学增添色彩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26一01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同志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宝库。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目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颇多相通之处,也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好语文。

语文教师要尝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必须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着力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运用生活化的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的语文实践,笔者在教学中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从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将生活与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构建一个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扩大语文学习的背景,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根据生活教育理论及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着力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把生活引入课堂,以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和运用语文,使学生从语文的小天地步人生活的大课堂。

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学习了生活教育理论,我们知道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及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都可以作为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将学生的学习、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的目标。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将语文教学与风俗习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我们现在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各个社会时期的风俗习惯体现的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再现的是一幅幅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画卷。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的风俗习惯联系起来,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还能使学生了解到古今风俗习惯的差异,从而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尝试生活化的语文实践

要使语文课程面向社会,使语文教学反映社会生活,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多组织生活化的语文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生活。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开展了很多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学生领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校、班级的日常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的多角度、多渠道的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社会调查等。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空间,延伸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下一篇:专业能力提高是教师发业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