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各国大学入学仪式文化及心理意义

时间:2022-09-20 12:46:49

浅谈各国大学入学仪式文化及心理意义

摘 要:高校入学仪式是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实施的一场教育活动,本文通过对仪式、以及国外大学入学文化的解读,剖析了入学仪式背后的心理意义,对我国的大学入学仪式的丰富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 入学仪式 文化 心理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年也在继续发展,在不断扩充的同时,现在也日益关注扩充背后大学传递的文化与精神。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军训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入学仪式就会受到热议,对于军训学生家长也是褒贬不一,转向世界范围,各国的大学入学仪式也是各不相同,其中传递着不同的内涵,从中能看到不同学校文化的理念以及这种理念背后的心理意义。

一、大学入学仪式概述

仪式不仅是一整套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活动。仪式行为者通过设置一定的场景,给抽象的仪式注入有生命力的文化内涵[1]。入学仪式活动正是通过“情境式”的教学达到学生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构建。另外,作为一种仪式、一种符号、一种教育活动,它还可能对学生的感知、认知、表达,甚至思维方式产生一些巨大的影响[2]。

二、国外大学入学仪式的文化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的熔炉。每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会有不同之处。校园文化因传统、地域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丰富多彩[3]。

1.英国:尊重传统 创新形式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超过800年历史的校园至今保留着很多悠久的传统,最著名的就是新生入学典礼。牛津大学的新生在初入校园之际,会被要求购买一套名叫Sub Fusc的服装。

新生在开学当日穿着规定的服装,进入被称为“牛津圣堂”的谢尔登剧院,聆听副校长的训导。作为传统,副校长一般都会先说一段拉丁文,确认所有新生成为牛津大学的正式一员,并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后再用英文对新生致欢迎词。典礼上学生们被教导要向历代牛津学生一样探索真理,让他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学是以一种尊重传统的方式带给新生荣誉感。

生活在英国北部的苏格兰人民性格更加热情奔放。爱丁堡大学的新生周独具特色的活动是“城市观光”,每天,老生志愿者都会带领新生环城游览,并为新生讲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城游览不仅包括著名的景点,还包括博物馆、城堡、美术馆等等。

2.日本:社团“抢人” 千方百计

日本的学生社团文化异常浓烈,已经成为了入学仪式中重要的一部分。

每年新生都能感受到社团大家庭的感觉迎面扑来,新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加入,选择面也是非常之广。在社团巡礼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聚餐,每个社团活动都会在涩谷和新宿等繁华街区举行,邀请新生吃饭,一边吃一边劝说新生入伙了,确是别有一番社团之家的风味。

3.美国:家长体验“开学之旅”

哥伦比亚大学的迎新活动,在美国大学中较典型。唱校歌,游校园,看宿舍,逛纽约,做入学心理辅导,这些乍一看是针对学生的开学体验,实则是哥大给新生家长们的安排,目的是让他们感受校园文化,帮助孩子适应大学生活,获得学业成功[4]。

心理辅导也是哥大的特色节目。专门给家长们解答孩子离家后的心理变化问题。来自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说,这就像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一样,但这次不同的是,不仅孩子要成长,家长也要成长。大学开始,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面对压力和竞争,学会恋爱和职业规划。

三、入学仪式背后的心理意义

1.仪式的心理力量

简单的仪式却具有很大的心理力量,仪式可以让人们有一个过程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过去做一个告别。成长往往伴随着哀悼与告别,或者说成长的力量直接等于哀悼的力量。婚礼是在告别作为单身的生活,进入两个人的阶段,成人礼是在哀悼作为孩子生涯的结束,只有充分去表达情感和哀悼这个过程,越能从这个阶段跨越到新的阶段。

入学仪式亦是如此,大学伊始,新生们还是带着对高中生活的留恋走进大学校园,他们还没有深刻地准备好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人都有滞留在过去的愿望,因为过去对我们来说是相对安全的,那么就需要有一个仪式去引领他们,回顾和感恩过去,做个告别然后跨向新的未来。

2.牛津大学: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名校的力量确实不容忽视,但是也可以发现入学仪式中间的学问,当穿上校服,进入典礼现场这种文化的冲击和感召。在大学入学伊始,这个还带些彷徨的时刻,迅速地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统一让新生拉近了与这个校园之间的距离,有了一种对校园的归属感,我是牛津大学的一员,我以此为骄傲。而“城市之光”的活动更让新生感受到了一种体贴,加深对这所大学所在城市的亲切感[5]。

3.日本大学:兴趣导向,团体的温暖

当你走入一个陌生的校园,没有什么比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等待着你让你觉得欣喜不已的了,由一种爱好收获一个团体,由一个团体迅速地收获一份温暖,这也不失为一种哲学。

4.哥伦比亚大学:从“家庭系统”出发

大学伊始有个词一直萦绕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他叫“分离和独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否能够给予孩子“温柔的一推”对于孩子更快地适应新校园尤其关键。而事实上,从孩子需要依恋父母到长大渐渐寻求独立,很多父母潜意识很害怕这种失落感,研究表明,很多时候并非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所以父母有时候会在潜意识里制造孩子需要自己的条件,这和意识中想让孩子独立是矛盾的,而孩子也会因此久久难以走出这个家庭进入新的团体。而哥伦比亚大学就从家庭系统入手,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利用家庭让新生更好地度过这个适应阶段,这样的入学仪式极具心理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2]刘秀兰.把握新生特点,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10-111.

[3]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4]吕达,周满生.当代就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卷,65-24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蔡日月(1989.9~),男,籍贯(上海),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历(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几个探索 下一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职场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