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完整 全面 深入

时间:2022-09-20 12:44:37

音乐欣赏:完整 全面 深入

一、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音乐并非生活必需品,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自然也大都仅是浅尝辄止,能够对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或其他重要部分的旋律有所了解,并形成听觉记忆,这已经足够。但对于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教师而言,仅达到以上认知层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以世人最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例,其第四乐章的“欢乐颂”主题可谓家喻户晓,大部分人均可准确哼唱其旋律。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做到此点已经能够令人满意。但对于音乐教师而言,要求则必然要高一些,笔者认为,了解以下内容应当说是十分基本的任务。

整部交响曲的重头戏是它的第四乐章。该乐章开始时由管乐器奏出的慷慨激昂、惊心动魄的乐句被低音弦乐粗暴地打断。随后,交响曲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重现,然而,也都遭到了低音弦乐的否决。之后,管乐组奏出带有“欢乐颂”主题中短小动机的乐句,立刻得到了低音弦乐组的肯定,整个乐队也随即表示赞同,于是,完整的“欢乐颂”主题才在弦乐器低沉的旋律中第一次呈现在听众面前。随后,乐队的其他组成部分逐渐加入到该主题的演奏中,并在进行一段变奏后,出现了最为激动人心的“欢乐颂”合唱……

我们的教师是否都对以上内容了如指掌呢?倘若像大多数人那样对于类似《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样的人类在音乐艺术领域的不朽杰作,仅仅是表示“我对它的主题很熟悉”,就显得太过肤浅了。诚然,“欢乐颂”主题的确是这部作品的精华所在,但如果不对第四乐章进行完整的欣赏,就不可能体验到该主题是经过怎样的艰难历程才最终出现,如果不对整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进行完整的欣赏自然也就不会意识到该作前三个乐章均是第四乐章的铺垫,伟大的“欢乐颂”主题是在对前三个乐章同样充满美感的主题的否定中诞生的……如此复杂、巧妙的创作构思,若没有得到完整的体验,实在是一大遗憾。因此,完整地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不论是对于音乐从业人员,还是音乐爱好者,甚至是广大普通听众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则更是如此。

二、全面地欣赏各类作品

按民族、时期、题材、体裁、结构、风格、表演形式等不同标准对音乐作品的种类进行归纳和区分,有助于总结出各作品之间存在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服务于人们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活动。但区分这些作品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将它们完全分隔开来,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也不应存在作品类型壁垒,而应当尽量全面地去了解各类作品。

从微观层面上讲,某一创作主体(包括作曲家、各民族或普通群众等)的音乐创作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而这些风格特征又是通过其创作成果体现出来的。一位作曲家从尝试进行音乐创作,到娴熟运用作曲技术,形成个人风格直至完全成熟,需要经过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这整个过程中的一环,通过对其中的某部或几部作品进行单独欣赏,听者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该作品中的创作构思和部分的创作特征,但这些被感知到的内容却往往并不完整、全面。要想真正得到对某一创作主体创作活动的完整认识,必须对其各时期、各类作品进行全面欣赏。

同样,针对某一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也应尽量做到全面。假设对属于协奏曲体裁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专题性欣赏,我们就应当从巴洛克时期的三种主要的协奏曲类型开始,聆听巴赫等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一直延续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并将其后的作品也纳入欣赏目录中,从而在扩大视听范围的基础上对协奏曲这一体裁形式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如巴洛克时期流行的协奏曲形式主要有独奏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大协奏曲三类;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则出现了独奏协奏曲一枝独秀的局面;莫扎特确立了以双呈示部和华彩乐段为标志的古典协奏曲范式;而贝多芬则将协奏曲中的双呈示部取消,形成了个人的创作模式……可见,如若仅对某一作曲家或某一时期的作品进行欣赏,很难得到以上认识,自然也很难领悟该音乐体裁的演变、发展过程。因此,全面地欣赏音乐作品既有利于扩充听者自身的音乐经验,也可使许多看似已经烂熟于心的理论知识真正为我们所理解。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去看待音乐欣赏的全面性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上升至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高度。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的繁荣是通过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来体现的,音乐文化也不例外。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是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宝贵财富。作为音乐艺术的传播者和传承者,音乐教师应将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作为其业余补充学习的重要内容,尽管目前业界还存在着西方中心论和完全民族化倾向等不科学观念,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全面地了解、认识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利无害。

三、作品欣赏要深入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聆听音乐作品时,尽管我们体验到的仅仅是乐音的运动,但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其他内容也应得到重视。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作品的标题、作品音乐语言的表达功能、曲式和体裁等有助于理解和有可能影响我们音乐审美活动的元素都应被关注。

无论是从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还是音乐理论专业学习、教学、研究的人员,对音乐作品的研究都是他们学习、工作中最重要的领域。有关音乐的学科知识,正是在不断地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出来的。各学科知识与各音乐作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使得整个音乐大学科不断前进与发展。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尽量多地去了解、发现作品中和作品背后那些并不为常人所知的内容,对于专业音乐教师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对作品的分析与总结中得到的,音乐作品就好比一条锁链,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连起来。当乐音鸣响时,作为音乐专业人士,我们产生的反应绝非仅来源于听觉器官,我们应对与该作品密切相关的包括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学、作曲技术理论等一系列知识进行回顾与再理解,所谓温故而知新,每一次的音乐听觉体验都是对自身音乐欣赏实践的再一次丰富。

深入地欣赏音乐作品,不但有助于扩充听者自身的音乐经验,更有利于将与作品相关的诸多知识通过该作品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使我们对知识的储备更加丰富、理解更加到位、记忆更加深刻,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作品的完整性是十分重要的,若能在完整地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尽量拓宽自身音乐欣赏的范围,努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并探寻作品背后的深层内容,联系各学科知识,做到全面深入地欣赏,方可发挥音乐欣赏应具有的最大功效。

音乐欣赏,是每一位专业音乐教师应重视并长期坚持的补充学习活动。相比于阅读文字资料、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术研讨等学习形式,欣赏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准入门槛还是在便捷性与自主性方面都显得更有竞争力。况且,任何形式的知识传授都无法取代自身对作品的直接体验,因此,若能将音乐欣赏作为除日常工作学习之外的一种良好的、无负担的补充学习活动,将使得教师、学生在专业工作、个人修养、综合素质等方面获益。

链接

《四季》

意大利音乐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在1723年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巴洛克音乐,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乐曲有着令人琅琅上口的优美旋律、华丽炫目的曲风及技巧,驱使小提琴完美并充分发挥其性能与表现力。乐曲將一年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喜悦甜美、夏季的艳阳高照、秋日的感激收获、冬时的围炉期盼,要说任何人都可以产生共鸣的古典音乐,非其莫属。

上一篇:闲情偶寄紫砂壶 下一篇:巧借生活经验 妙用电子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