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系列谈(二十九)心理因素影响药物疗效

时间:2022-09-20 12:20:48

保持心理健康系列谈(二十九)心理因素影响药物疗效

临床中,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合理恰当地使用药物,会起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作用。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药物除了它的生理效应外,还具有心理效应,即心理因素影响药物的疗效。良好的心理效应会明显增加药物的疗效,有时甚至会超过药物本身的生物学效果。

曾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吐根碱(催吐药)通过胃管注入一位患呕吐症状病人的胃内,并告诉病人“这是止呕的药物,你马上会停止呕吐”。结果半分钟后病人恶心呕吐症状消失,1小时后恶心呕吐症状复现,再一次注入吐根碱,症状又消失。这一实验结果证明,药物确实具有心理效应,催吐药的心理效应甚至达到了止吐剂的效果。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个别敏感的病人认为某医生所开出的药物对他有效,而同样的药先前由其他医生开出却认为是无效的。笔者就有这样的体会,某患失眠症的病人看过多家医院,服用过多种药物不见好转,听病友介绍说,笔者“医术高明,服务态度好”,他的病就是笔者治好的,故慕名登门求治。在向患者详细询问病情和检查后,又用较多的时间向患者讲解了他所患疾病的本质和药物如何能在体内起作用、显效需要一定的过程等等疾病相关知识,在患者对疾病有了相当的了解之后,仍然给予原先所服用过的某种药物,结果却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这是由于该患者在未就诊前就已经仰慕这位医生的医术和威望,从心理上已经相信这位医生能够治好自己的病,再加之医生对病情的详细讲解和说明,更增加了患者良好的心理预期,从而应用同样的药物却显示出不同的效果。精明的医生往往是能够巧妙地运用药物的这种心理效应来增加药物疗效的。

安慰剂效应也是很好的例证。 曾有研究发现,在66名患心绞痛的病人中,有25人因服用安慰剂而使疼痛得到缓解,77%的癌症病人其疼痛在使用安慰剂后可获得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缓解。临床医生常常对某些神经症患者或某些顽症无药可用者使用一些安慰剂,以达到减轻症状缓解病情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安慰剂并非对每个病人都会有效果。安慰剂的效应决定于医生的言谈举止以及病人的文化水平、经历、个性心理特征、病情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很多,药名、制剂类型、商标、价格、药物声誉、说明书、包装、使用医院、用药医生、医生的态度和言语、某些广告宣传以及患者的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疾病性质、用药途径、用药时的心理状态和用药后的感受等,在一定情况下都可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从而使疗效加强或使疗效减弱甚至丧失其治病作用。例如,药物的价格,有的医生为病人开出的药品价格比较低廉,病人交费取药后觉得“这药那么便宜,管用吗?”或要求医生“给我开点好药,不怕贵”。在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下,有时会“降低”药效。又如,不相信小医院或年轻医生开出的药,相信大医院或老医生出具的药方,前者可能使药效“打折”,后者可能会“增加”疗效。再如,药品的广告宣传、其他患者用药的效果等,都有可能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药物的心理效应所致。

患者应正确对待这些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药物效果的相关性因素,消除不良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些正性或良性暗示,相信医生,相信药物的效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药物的心理效应提高疗效,对自身疾病的恢复必将有益。

上一篇:此起彼伏的口疮 下一篇:糖尿病饮食误区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