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19 09:42:39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药物给予: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及非洛地平片进行治疗。 结果 经治疗后,120例患者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中,显效人数达113例,无效7例,有效率达94%。 结论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能使收缩压明显下降,舒张压下降不明显,而脉压差明显减小,疗效较为满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在人口的构成比例和绝对数逐步增加。ISH(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高血压疾病,该病可使心、脑、肾的并发症显著增加,也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其已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治疗老年高血压,首先要考虑老年人的病理和生理特点,在遵循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细致的制定治疗策略,在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上都与中青年人不同,要特殊对待,才能达到延缓、防止或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事件及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需遵循低盐、低脂、禁烟)均在基础治疗上给药: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20 mg,1次/12 h,非洛地平片25 mg,1次/12 h,连续用药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每次测血压前休息15 min以上,测 3 次血压,取平均值为测压值,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卫生部1998年制定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治疗后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

2 结果

经过治疗,再次采用水银柱血压计测患者右上臂座位血压,取3次均值计算SBP、DBP及PP。本组患者,显效达113例(其中男65例,女48例),无效7例,有效率达94%。治疗前平均收缩压(SBP)为171.66 mm Hg,治疗后为 119.56 mm Hg;治疗前平均脉压(PP)为79.44 mm Hg,治疗后为39.87 mm Hg。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ISH的特点是以收缩压(SBP)增高和脉压差(PP)增大为特征的特殊类型高血压,多见、常见于老年人,年龄多集中在69~78岁年龄段,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占ISH患者总数的48%。同时由于ISH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老年人因为年纪的增大,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减少,胶原含量增加,中层钙盐沉着,动脉管腔变窄,导致左心室长期负荷超重,以致左心室肥厚,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猝死等并发症的出现;还由于收缩期高血压对动脉壁的不断冲击,加速了动脉壁的损害,促进了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破裂,使心脑血管急症(心肌梗死、猝死、脑卒中)及肾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收缩压增高对心脑血管的危害比舒张压增高更为显著,收缩压升高是单向作用最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外周动脉和静脉扩张,动脉扩张使外周血管阻力、收缩期动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后负荷)减低,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从而起到降压效果[2]。上述临床观察中显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能使SBP(收缩压)明显下降,DBP(舒张压)变化不明显,而PP(脉压差)明显减小,与非洛地平缓释片配合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疗效较为满意,其毒副作用轻,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是从老年人特殊的体质情况考虑,笔者建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老年人可承受范围内,使血压降至理想值,但对已发生过各种并发症或有明显的器官损害的老年患者,血压值不宜降得过低(120 mm Hg/80 mmH较合适);②老年人因各种器官老化,代谢功能下降,药物给予起效慢,用药应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避免低血压的发生;③应用新药或增加剂量前后,应再次进行血压的各种常规姿势测量;④尽量使用长效降压药(剂量为1次/d),保证24 h监测血压的变化情况,使降压过程平稳而持久;⑤药物治疗和饮食以及生活方式必须相结合,这样利于药物的吸收,产生良好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Ⅱ(抗高血压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2] 华琦.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44:245-2461.

上一篇: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吻合临床分析 下一篇:左半结肠癌并梗阻一期吻合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