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经典的“萌”好相遇

时间:2022-09-19 09:01:10

儿童与经典的“萌”好相遇

与一本好书的邂逅往往讲究机缘。求之未必得,不求却柳成荫。我是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里偶然看到《国学好萌》预售的消息。不知为何,第一感觉竟是错愕,进而哑然。在普通人的固有印象里,“国学”严肃和庄重,它与“萌”的时尚语素貌似不搭界。正是这种抵牾和错置,在不经意间撩逗起我阅读的欲望。急切地想知道这些颇为“狡黠”的编者,是怎样像卤水点豆腐一样,赋予国学如此奇妙的变化。

拿到书后,我很快就读完了这本157页的书。套用一句时下的流行语,我几乎被“萌化”了。不管是童谣、乐歌还是故事、传说,那些充满稚趣的语言仿佛把我带回那些“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年岁。在这些歌诗里,我们又成了那些“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的小小少年。当然,这本书的定位是蒙学读物,受众是学龄前至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怎样吸引孩子的目光,让他们关注于文字本身,甚至文字背后的国学传承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以来,国学地位颇为尴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使得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普遍地陷入一种文化“失根”的境地。“国学”的失语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连父母都对国学知之甚少,让国学浸润幼童实为不易。很显然,编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无论是编写体例,题材选取还是文本解读都动了一番脑筋,花了一番心思。

正如编者在前言里所写:“《国学好萌》,是儿童与经典文化的最美相遇。这种相遇绝不是静默无声的花开,不是一词一句的呆板文字。通过它你会发现,除了有趣童真的美术插图、精美时尚的装帧设计、现代环保的纸张油墨,原来旧文字也可以‘萌’起来。”《国学好萌》通过这些设计,让“国学”这个云端之上的词语变得如此接地气。在“萌”这个节点上完成了儿童和经典文化的相遇。

两千余年前,韩非子曾在《五蠹》做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著名论断,我想在当前的语境下它仍是颠扑不破的铮铮箴言。赋予“国学”以时代新质,更符合也更有利于当下中国迫切需求的文化复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要肇始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始终是在千百年来不断浸润华夏心灵的温泉,是维系散布在四海天涯的游子的藤根。在中华经典里我们完成心与心的相遇,代与代的传承。

主席曾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国学,是润物无声的春雨,默默地浸润和滋养着大地,在一字一句的铿锵中,在一撇一捺的笔画里,在一平一仄的韵脚下,都有它静默无声的身影。中国绘画强调“点染”和“晕散”,国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些琅琅的书声,那些高亢的乐歌,无不让每一个儿童沐浴在人性的微光里,徜徉在文化的母河中。这些文化因子得以慢慢渗入他们的骨血,流成一道道聚流河。身旁的同事说,她五岁的儿子最近小嘴儿里经常在嘟囔着什么,凑近细听,才发现那些断裂跳跃的字句正是前几日读给他听的稚声稚气的童谣,同事惊喜不止。我想,只有让国学在儿童的世界里发酵,若干年后我们的世界里才会又走出一位位“气自华”的辜鸿铭、章太炎、钱钟书、陈寅恪……

目前,国学在“热”,每年动辄上千本以“国学”命名的书籍出版,但更多的是披着国学外衣的跟风之作,如《国学好萌》这部真正意义上的良心之作尚属凤毛麟角。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描摹我的感受,我觉得是“诚意”。这种诚意不单单体现在编者选文的用心上,整本书分为童谣、汉字、诗文、学堂乐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部分,这些选文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符合受众生理和心理特点。尤其是说文解字和学堂乐歌部分,更体现了编者古朴的怀旧情怀,那些“煞有介事”的摇头晃脑,现在想来竟是那般生动可爱,诚意也体现在饶有情趣的插画和精美考究的装帧上。我想,用这样的外在去承载国学的内在是用了十二分的诚意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对国学的感知,与其放在枯燥的说教之上,不如放到形式丰富的活动之中,编者亦深谙此道。在本书的编排当中加入了很多动手动脑的部分,也许正是在这一想一动当中,他们才能领悟到国学的精髓,领悟到爱与美、善与真、人性与成长、幻想与哲理……他们才能在漫长的人生际遇中,乐看荣辱,波澜不惊;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我辈同仁砥砺前行,越来越多的国学读本付梓刊印。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琅琅书声再次响彻云霄的时候,以梁任公为代表的那些先贤们,定当聊以为慰了。

《国学好萌》,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亦是儿童与文化的相遇,希望它的出版能像编者所言:“在当下的时光里滋润、塑造着我们儿童时代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并感动着我们成年后的生命和岁月。”

上一篇:名师专业引领的“另类”路径 下一篇:“相对小班化”体育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