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的思考

时间:2022-09-19 06:37:21

对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的思考

摘要:个人所得税讨论日益激烈,但对其扣除项目的谈论较少;文章试从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入手,思考了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分析了扣除项目不当扣除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等四个构成要件;最后,提出要建立完备纳税人税务信用系统、加大对高收入者扣除行为的监控、加强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三项预防不当扣除行为的救济措施。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人们最激烈的争论一般只停留在个税起征点的数字问题上,起征点在2011年9月从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有关个税扣除项目仍存在有许多争议,个税扣除项目条款的严重缺失,尤其是其长期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加剧社会矛盾。

个税扣除项目是指允许纳税人在纳税前对其所得中用来维护基本生活和发展的必要费用(非商业性和非投资性费用,我国现阶段主要为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进行扣除的行为。无论是采取分类税制、综合税制还是混合税制的国家,都在税法中规定了扣除项目条款。

一、扣除项目有助于实现藏富于民的现实意义

合理的扣除项目条款不但未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相反可以促使一国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其主要意义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个税扣除项目有利于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生存需求。人首先需要生存,无论是有收入者还是无收入者,也无论收入的高低。通过个税扣除项目,国家可以为任何老百姓留下基本的生存份额,给予老百姓必要的生存保障,直接减轻国家社会保障性负担。

2.个税扣除项目有利于增加全体国民消费能力,拉动内需。老百姓一旦手上有足够的生存份额,就有能力进行消费。这种能拉动内需的消费型税收方式有利于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减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3.个税扣除项目有利于消除社会两极分化,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统计局有关统计,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由2000年的0.412和2.85扩大到0.474和3.3。这些比例仍在继续扩大。个税扣除项目有利于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在一定程度上将两极分化的差别尽可能降低,促进社会和谐。

二、个税扣除项目不当扣除行为的构成

由于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条款涉及不少可得利益,纳税人、税务人员等主体会利用扣除项目条款的漏洞、违反扣除条款诈取、相互勾结牟取利益,或者因过失多申报、批准扣除项目或少扣除税负等,使这些利益流失,从而产生不当扣除项目行为。

1.不当扣除行为的主体包括纳税人、税务人员以及第三人。纳税人、税务人员可以单独也可以相互勾结,甚至伙同第三人共同牟取税收利益。无论故意还是过失,纳税人尤其是高收入者最容易成为偷税漏税的主体。

2.不当扣除行为的主观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从主观意图上具有明显的利用个税扣除项目条款逃避纳税、征税或骗取财产利益的企图的行为,属于故意的违法扣除行为。这种主观上的故意可表现为隐瞒、虚报等各种方式。最常见的情形是通过虚构医疗费用凭证、住房贷款凭证、赠与凭证、损失凭证等达到利用医疗扣除条款、捐赠扣除条款、重大事件损失条款达到骗税的目的。

主观上的过失也会构成不当扣除行为。如纳税人不了解扣除项目条款多申报扣除项目或扣除额度,或者税务人员因工作上的失误等行为,都属于过失行为。

3.不当扣除行为的客体即可得利益,包括税收权力,还包括税收权利、其他利益。对于纳税人而言,其实施不当扣除行为的目的主要是逃税骗税,该行为直接损害了国家的税收权力、税收利益。税务人员实施不当扣除行为则旨在报复他人或为自己谋取其他利益,该行为侵害纳税人的税收权利,损害了国家税务机关的威信。

4.不当扣除行为的客观方面。不当扣除行为的客观方面是指这种行为的性质违法,且这种违法行为使相关权利已受损或受到损害威胁。一般情况下,不当扣除行为会直接引起税收利益或其他利益受损。那些正在实施不当扣除行为前期行为的,如纳税人正联合第三人商讨虚构或出具虚假扣除凭证的行为、某税务人员正拟擅变更纳税人扣除额等,也应纳入不当扣除行为范畴。需注意的是,扣除行为“不当”的界限必须清晰。如纳税人与第三人根据扣除项目条款在税法范围内进行税务筹划行为,是合法行为,这种主动节税纳税行为实现了扣除项目的减负目的,应受到鼓励与保护。

三、预防不当扣除行为的救济措施

不当扣除行为若已发生再加以事后救济,都会给权益方带来不可恢复的损害。为了尽可能最小化这类损害,有必要通过事前预防措施防止不当扣除行为的发生。

1.建立完备纳税人税务信用系统。一国征税不当就会丧失国家信用。同样,纳税人实施不当扣除行为,一旦被记录,其纳税声誉会涉及个人的各种物质利益、精神利益、政治利益。我国也可借助公安、银行和社保机构的现有网络,为每个纳税人设置一个税务号码(即税号),在个人税号之下建立一套信息公开的纳税人税务信誉档案系统。这样必然会约束纳税人的行为。

2.加大对高收入者扣除行为的监控。根据国际经验,高收入者常常是分项扣除方式的最大获利者。我国需严格审查高收入者扣除项目的申报,认真核查扣除范围和标准,仔细核实与扣除项目相关的收支状况、账簿凭证等。对高收入者的监控不仅要实现扣除申报时的监控,还需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实时监控。

3.加强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纳税人有权参与有关个人切身利益的个税扣除项目制度的制定、实施,有权通过问卷调查、听证程序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权通过举报制度和各种监督渠道,监督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第三人的扣除项目行为。

参考文献:

[1]万述永.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刘艳.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

[3]席炜.中外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的比较[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作者简介:杨征宇,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省长沙市。

上一篇: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思路 下一篇:人才测评技术在招聘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