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交互活动中的教师话语特征*

时间:2022-09-19 03:01:46

课堂交互活动中的教师话语特征*

第二语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习得并熟练地使用目的语,第二语言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观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成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二语课堂教学重心发生转移,逐步从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内外学者把重点聚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研究这一问题上。1991年,Nunan在他的《语言教学方法》一书中对教师话语进行了详细探讨,Nunan认为“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习得语言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有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1]此外,大量研究表明,交互(interaction)是语言课堂的关键,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和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课堂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交互活动主要由教师话语来引发和维持。因此,教师话语是研究课堂交互活动中学习者语言习得成效的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以交互式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的教师话语为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教师话语量;(2)课堂提问方式;(3)教师话语特征。

2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该校三个层次(网络试点班、高级班、普通班)的教学班级中各抽取一个班级为观察对象。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自然调查法为主,采取课堂观察与录音、问卷调查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个班级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全程录音。

二结果与讨论

三个班级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导入加课文讲解模式进行的。网络班教师首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选取三名小组代表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对其发言内容进行点评并引出课文主题。高级班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为时两分钟左右的视频并针对视频内容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选取两名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简短的点评并引出本堂课要讲解的课文。普通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两个问题,每个问题请两名同学发言,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对其发言内容进行反馈并引出课文内容。

1教师话语量

在对录音材料进行转写后,笔者对转写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三个班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话语时长仍在整体课堂话语中占很大比例,但并非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话语获得了一定的空间,46%~56%的教师话语时长能够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此外,网络班、高级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足够的时间使用英语进行意义协商并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个维度的交互活动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接触目的语,又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使用目的语。问卷调查显示,三个班级分别有65.38%(网络班)、63.63%(高级班)和53.7%(普通班)的同学认为,课堂上,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使用英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2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的提问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参阅式提问(referential questions)和展示性提问(display questions)。参阅式提问指的是无确定的答案,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的提问;而展示性提问指的是那些答案确定、提问者要求回答者将即定答案说出来的那类提问。许多学者提出,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教师应少使用展示性问题而多采用参考性问题。Brock(1986)的研究说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Nunan(1987)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

以上表格的数据表明,在三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性提问多于参阅性提问。经过对转写材料的分析,笔者发现三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导入环节多使用参阅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而课文讲解环节则多使用展示性问题来检验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虽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体,但仍然占据权威地位,教师的角色介于课堂统治者与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者之间;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更多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检验这一较浅的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意义协商。

3教师话语特征

(1)单句含词量

(2)句子类型

经过对课堂录音转写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三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在导入环节多使用短句子,这些句子多为简单句,学生能很快理解教师话语的含义,并按照教师话语的引导进行讨论或发言;在课文讲解环节,尤其是重点词组和重点结构的讲解部分,教师多使用长句子,此外,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复合句多出现在这一环节。从词汇难易程度来看,教师话语中的词汇多为四级核心词汇,配以少量的四级外词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三个班级分别有76.92%(网络班)、78.18%(高级班)和72.22%(普通班)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教师话语内容属于略难但可以理解的范围。因此,可以说,三名教师的教师话语属于略高于本班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目的语的语言习得。

总之,在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话语既是教师用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又是学生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话语在促进学生语言习得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灵活地调整教师话语的数量、内容和难度,使之真正成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此外,教师应通过教师话语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两个维度的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和意义协商,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习得成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unanD.,LanguageTeachingMethodology :A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91.

[2]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 London: Longman,1985.

[3]Allwright, R.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Teaching[J].AppliedLinguistics,1984(5):156-171.

上一篇:浅谈普通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