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护额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时间:2022-09-19 12:02:51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护额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定向和奠基的决定性作用。初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就明确规定了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这就明确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渗透德育,不仅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还要有利于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不能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割裂开来,也就是说,在化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能凌空而行,把化学课讲成空洞说教式的政治课,也不能讲成纯知识课,而要从新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出发,结合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是德育教育收到最佳效果的关键。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具体应如何渗透德育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提升自己的素质是渗透德育的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以及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感染学生的场合。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注意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被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所感染,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

二、充分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结构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三、结合化学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对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在讲绪言中,介绍我国人民早在商代就会烧瓷器,到了宋代就掌握了水平担当高的工艺技术。在一千多年前发明了火药,公元13世纪传入欧洲,公元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16世纪传遍亚欧大陆讲钢铁冶炼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钢铁史。我国在2400年前已能冶铁约在2200年前已能炼铜。据考证,我国古代在钢铁的热处理工艺上有着卓越的成就,除流传于民间者外,不少见于文南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明末宋应星的《天式天物》上均有记载。通过这些丰富的史料,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到了近代,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停滞了。解放前,甚至连煤油烧碱,火柴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我国的粮食,煤、钢、水泥、纺织产量等均居世界前列我国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银河超级巨型计算机,各种卫星导弹基因技术等等。充分说明我们的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壮大,使学生们为祖国的强大而为之自豪。同时,提醒学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今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底子还较薄,综合国力还较弱。通过这些内容的穿插,激发学生爱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为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奉献精神。

四、渗透环保教育,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渗透环保教育,在环境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收集环保小资料、讨论并撰写小论文,阅读有关环保书籍及文章、参观等。培养每一位公民尤其是作为未来一代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必须服务于实践。所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化学来源于实践又必须服务于实践。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如何让学生能学以至用是教师教学中应特别关注的环节。如:在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氧气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懂得氧气的性质,更让学生明白了氧气的用途。通过播放教学录像让学生在观看录像中,一一领会了氧气的作用,氧气的作用无处不在。又如在学习甲烷这一课时,涉及了沼气的运用,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我专门举行了一次参观本地一个文明村的沼气池建设及沼气的运用实况,让学生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感受了沼气的运用的好处。从而产生了努力学习化学,今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志向。

六、在化学练习及试卷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试题“渗透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编写化学练习或试卷过程中渗透德育成为工作的一个方面。

总之,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