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论文:文学创新对艺术教导的作用

时间:2022-09-19 10:38:42

文化创意论文:文学创新对艺术教导的作用

作者:叶筠筠单位: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艺术通识教育长期不受重视,正如丰子恺先生于1940年写的《三十年来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表示的失望:“只有艺术科,三十余年来少有改进。最初生吞活剥地闯进学堂的课程里,到现在还是机械唐突地夹在学校的各科中。游离人生,疏远教育;既不重要,又少效用。今日学校的课程表里添加图画一小时与音乐二小时,犹之中药的药方里添加陈皮两张,甘草三分,可得可失,无关紧要。”

尽管中国大学现在已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但是艺术通识教育在广度和力度上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升学的压力下,艺术教育已严重“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又“后天失调”,由此导致了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的严重缺乏。

关于通识艺术教育的现状

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在校学生为对象,展开抽样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一)缺乏较明确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系统课程

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通识艺术教育中开设了美学概论、艺术导论、美术鉴赏、中外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设计艺术鉴赏等课程。在调查中,学生对目前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仅为20%,60%的同学认为一般,20%不满意。调查问卷问及“你最后一次上美术课是在什么时候?”,39%的同学回答道:“在上初中或更早时。”20%的同学甚至都不记得具体时间。在问及对课程的建议时,一些同学在问卷中写道:“希望学校能切实丰富通识课内容,使学生能学到真东西,而不是流于形式。”“应该针对不同需要开设更多的学科。”“希望能开设独立的选修课,所有同学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门艺术课程学习。”“我校对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很低,有必要改进。”“增开此类课,选择有水平的老师,改变上课模式。”“希望能开设舞蹈方面的课程……”从调查看出,课程多停留在鉴赏层次,涉及的门类不全面,缺乏较明确的目标和课程系统。究其原因,主要为目前普通高校现有的通识教育模式下,艺术教育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通识教育的概念,是“让一个国家的所有专业的大学生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

它能塑造年轻人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意义巨大。以美国为例,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让美国重新认识到自己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意识到它与自己的历史文明的关系。”是美国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如哥伦比亚大学,新生入学后必须先修四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文学人文、艺术人文、音乐人文和现代文明。艺术人文(ArtHumanities)教学生如何欣赏、思考,并批判性地研讨视觉艺术,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以及其他形式的作品,放在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加以理解,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和目的。麻省理工学院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将正规的艺术课程纳入学科体系,其音乐学科是专业的,学生是非专业的,辅修艺术的。

除了复旦等少数重点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全体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程之一,多数高校艺术通选课都是在原有专业课不动的基础上附加,学生忙于选课和完成学分。这种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直接导致了艺术教育理念的薄弱。在课程名称、课时分配上,都如同蜻蜓点水,没有较明确中心灵魂和系统的培养目标,艺术鉴赏类课程恰似学生课外的“小甜点”,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很难进入到内心对审美的兴趣和思考的过程,体现不了“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和真正目的。

(二)忽视艺术实践和体验

调查显示,90%非艺术专业的同学希望能在业余时间参各种艺术实践。比如:“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操作乐器、参与舞蹈”、“开设与电脑制作有关的设计课程”等等。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表现的成败、好坏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每个人只有在忘我的情境中,才能放松心灵,从而寻找到艺术给人带来的空灵和诗意。否则,他们所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知识,而无法进入到内心的体验,无法体会艺术的乐趣。因此,加强课程的可操作性,给学生适合的实践和体验是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对通识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真正从制度和管理上进行总体规划

丰子恺先生说,“艺术教育是很重大很广泛的一种人的教育”,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不是开设几门鉴赏课程,请几位老师,一本教材、一间多媒体教室,每周二课时站在讲台上,就可以完成全校20000名学生的艺术教育任务了。学校的艺术教育改革,应真正从制度和管理上进行总体规划。自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把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到朱光潜先生强调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使人性自由,是“养性怡情”,到丰子恺强调“事事皆可为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在人心浮躁的今天,我们更应当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核心使命是无可替代的。

即便是哈佛大学这样艺术氛围已非常浓厚的世界名校,仍在不断探索艺术教育在大学中的作用。例如,2008年12月,哈佛大学艺术特别工作委员会受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安德鲁•福斯特委托,出台了历时一年写就的长达63页的《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进一步强调艺术在大学中的崇高地位。她要求工作委员会就如下问题提出建议:“在管理层面或制度方面,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哈佛的艺术发展?”“需要哪些具体的组织去推进我们的目标?”《报告》首页中写到:“如果我们希望校园内充满了创新与想象力,如果我们要在所有学科领域教育并培养创造性的心灵,如果我们要为21世纪作出贡献,那么,就必须使艺术成为这所大学认知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与科学、人文一道,艺术——既是体验性的又是实验性的——是无可替代的知识手段。”

在课程学分上,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其全部本科课程中占的比例,通常最少不低于五分之一,而我国通选课目前只占本科全部学分的不到十分之一。例如,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必须选修13个学分的人文科学与文化艺术类课程,而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在二年级时必须修满8门社科、人文、艺术课程,拿到32个学分才能毕业。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但应把艺术教育列入通识教育的核心,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使艺术课程既显重要性,也更具操作性。(二)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交互构成,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和目标当我们重新思考艺术通识课程到底该如何开设,如何教?目的、标准、效果是什么?我们就必须回到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上。

通识教育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甘阳先生写到:“通识教育的根本是追问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训练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伦理问题、人生问题的看法等等。”什么是人与社会最基本的东西呢?应当是我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它们包含在千百年来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里。正如宗白华先生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写道的:“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两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我们对艺术的欣赏是植根于文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社会多方面的。”艺术通识教育应首先在“形而上”的层面将艺术发展的思想、历史过程呈现给学生,将艺术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关联成一个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它首先不是某种单纯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文化与思想的传承,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说:“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革史。”在课程设置上,如果将中国文明和外国文明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那么可将艺术发展史合理地贯穿其中。比如,讲到西方文化,就会谈到希腊历史,谈到希腊的文化,就必然涉及到古希腊的艺术。而讲到中国古代文人画,又必然离不开诗歌,离不开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课程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完整而又关联的。课程需要有精心的整体的规划,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合力承担不同的教学版块,应有严格的教学目标。如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全面地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宗教的相互影响结合起来,强调艺术的文化理念,强调人类文明的发展,力求给学生建立一个较完整的中西方的人文思想体系。

这样,首先可以避免选修课式的泛泛了解,而能真正帮助学生比较深入地进入艺术人文领域。其次,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发展态势下,对中西方人文思想脉络的认识将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对本土传统文明认识的回归,从而构建中国社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是社会创造力的源泉。

(三)构建多层次的艺术课程实践

在艺术人文核心课程之外,学校还要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艺术实践课程。艺术实践和体验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美国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写道:“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

从图画到音乐,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它是鲜活的,有思想的,是从内心生长出来,有生命力的。它培养了的审美直觉和想象洞察力,艺术实践课堂是释放心灵、享受个人创造力的地方。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需求,营造多方面的艺术环境,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为了避免形式主义和学生混学分的通病,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上细化:

1.可将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小班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师秉承精讲多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清华大学在艺术实践课程体系中,实行综合性分级教学的课程体系,将因材施教的理念与方法贯穿大学本科在4年课程设计中。艺教中心设计了基础艺术实践课,综合性分级教学艺术实践课,高级艺术实践课3个层次,分布在不同的艺术门类教学中。

2.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选择。例如,济南大学在国内首创的短课时通选课。短课时通选课一般控制在16课时以内,最短的8课时,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练,可在1学期内多次开设。

3.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每种艺术社团配备专业教师定期指导,并承认老师一定的工作量。学生则在艺术团通过艺术表演课程拿到学分。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新生在完成大一的美育基础理论学习之后,二、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4次以上课外艺术俱乐部活动才能获得大学美育的2个学分,也才能通过毕业资格审查。

4.课程门类多样化,除了声乐、乐器、舞蹈、书法等传统的课程,还应增加视觉艺术类课程的实践,如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通常,影视、设计等课程以鉴赏为主,忽略了同学们在现代生活中审美需要的构建。在网络时代,和大众关系最直接的是设计,人人都受惠于设计,并有可能参与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设计软件的大众化,设计将不仅仅为专业人员所掌握,很多著名的设计师并不是学设计出身。

此外,艺术学院的师生要加强与其他院系的互动,在校园中举办更多公开的艺术表演、展览等,使人们在校园中能看到、接触到艺术氛围。

总结

大学的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而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当有着更深远的文化价值。通过艺术教育,我们能感悟世界之丰富与美丽,培养对个性的尊重,培养自由的思想和开放的心灵,塑造社会年轻一代的文化归属感和自信感,提高人生的境界。这是一个国家创造力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社会原动力。

上一篇:视像文学论文:文艺复兴的视像艺术文学趋势 下一篇:钢琴艺术论文:艺术教导下的自信培养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