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的“五忌”

时间:2022-09-19 10:18:52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五忌”

【摘 要】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班主任工作所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学校领导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有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的工作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便是和谐的,温馨的。那么应该用什么来营造一个温馨的班级的呢?那就是爱!只有把真诚的爱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才能让学生在和谐的班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健康的成长。以下就是我在创建和谐班级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想。

1忌带着情绪走进教室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吉诺特曾有过这样的长叹:“在学校当了若干年老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的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确实是这样,人的情绪都会有所起伏。但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老师,你要时刻记着,你的情绪会影响到你所带班的每一个学生。当你的情绪波动过大的时候,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小一点的学生他们会害怕,会通过逃课、撒谎等方式来躲避你;大一点的学生就会与你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形成对峙,这班你也就别想带下去了。所以我说,这班级管理的第一大忌:切忌带情绪走进教室。

2忌有失公平,任意偏袒

每个班主任在自己的班里都有几个喜欢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经常被其他同学冠之以:心腹、卧底等称谓,从这些冠名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心思都是非常缜密的,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他们的警觉,千万别小看这份警觉,如果班主任老师不加以注意的话,你将在大失民心的同时你所喜欢的那你名学生也很快会被孤立起来,而一个没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班级会是一种什么情况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

3忌事必躬亲,无所不管。

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不得不承认,这种管理有其好的地方,但最大弊端就在于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的管理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老师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总之,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4忌好高骛远,追求完美

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始终记得,你所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你对他们的期望值永远也不能过高,相应的你对他们的要求也要切合实际。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家长的倍加呵护下长大的,这就使得他们形成了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且又自尊心极强的巨大反差。如果我们提出的要求一旦使他们产生无力感,他们就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与你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的想法。

因此,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体会他们的内心要求。切忌好高骛远,追求完美。在处理每件事上不妨多听听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态度如何,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总比耳提面命有益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增强了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学生们的感知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开阔得多,他们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需要表达和交流,尤其需要来自师长的疏导和劝慰,控制他们的思想发展无疑于想要捆住鲜花的绽放,总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学生身上的做法形同犯罪。

5忌急于求成,一劳永逸

近年来,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焦虑感的影响,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教育部门面临空前压力,而这些压力有具体落到了教师身上。而班主任在压力之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急功近利,一劳永逸的期望。当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工作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幻想破灭的感觉就会笼罩心头,,热情继而被绝望代替,最后变成一种心酸感,这时他们就再也看不到学生的笑脸,没法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班级管理是琐碎的、辛苦的,如果说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方法和能力就是通向艺术的桥梁,班级管理对于一位班主任老师来说,就是试图与几十个活生生的个体一起,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参考文献:

[1]12月18日《华商报》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0年10月)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2008-04

[4]唐・《谢赐大麦面状》

上一篇:小议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