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开启科学之门

时间:2022-09-19 08:37:10

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开启科学之门

摘 要 从4个方面总结教师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实验教学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方案。新人教版教材加强对实验的要求,课本增加了很多探究的内容,从教材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实验教学必然成为引领学生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 实验教学;物理;科学素养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实验教学正是淋漓尽致地反应了物理的这一特点。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1 演示实验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要做到精

心选择

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但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而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以致罗列了许多现象而忘却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反而达不到建立大气压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

2 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示范者,特别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基于不同的学生对象和不同的实验环境,可以选择各种形式,各有侧重,又互不割断。例如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演示实验时,吸收少数学生参加演示实验,为做学生实验培养了一批骨干。这样在演示实验时,学生观察十分认真,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不用教师讲,他们自己就想去探究答案。此时开始实验学习,就能让学生更主动地获取知识。

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3 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分析实验,以达到最佳的

效果

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 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在讲授浮力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中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

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教师还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的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演示实验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

过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轻知识、重方法;轻结论、重过程”,更应当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实验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教师可以这样演示该实验: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那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那个学生的头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他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高涨,教师把握住机会适时地进行提问:那么当太阳、月亮和地球也在一条直线时,我们地球上的人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物理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搞好整体改革,物理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构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又以整体为归宿的思维方式。其次,摒弃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两考”(高考、中考)转的质量观。在改革实验中,教师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在整体改革实验中,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总体上通盘考虑。这样,注意各要素的功能,而且更注意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的新功能。

还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统筹安排,把小制作、小发明、实验竞赛、专题讲座适时调整。在实验内容上把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全面考虑、互相渗透,把获取知识、科学观察、独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发挥聪明才智安排于合理的结构中,充分发挥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声烈.X.25互联网络实验教学参考模型设计[J/OL].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103-104,176.

[2]刘雪林,龚镇雄.一本颇有参考价值的新书:推荐《物理实验研究》[J/OL].物理实验,1995(1):38.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下一篇:多媒体辅助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