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时间:2022-09-19 08:34:09

浅谈“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摘 要】“90后”大学生存在着矛盾性的思想特征,有闪光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成熟之处。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教育;引导

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主体。相对于“80后”大学生,他们的个性更加张扬,思想更加开放,独立性更强。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一、“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的思想特征

1.表面上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实际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上大学前,很多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因此上大学后他们十分渴望独立,希望自己处理自己的事物。实际上他们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上、心理上和生活中往往不具备这种素质,还无法摆脱对父母及他人的依赖。

2.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缺乏团队意识。“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家中的“皇帝”,在很多问题上自我意识很强,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强调个性突出,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3.自尊心强,但承受挫折能力差。“90后”大学生是在家长和亲人的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自尊心很强。由于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很少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承受打击的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

4.情感丰富,心态积极,但不善于控制自身情绪。“90后”大学生大多精力充沛,热情开朗,充满活力,情感丰富。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有着一定的成功感和荣誉感,心态积极向上,他们更加关心社会热点,关注自身发展,很多情况下表现得不够成熟,容易出现行动草率甚至过激的行为。

5.乐于接受新事物,思想包容性强。“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处在信息量高速膨胀中的他们对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包容性。如他们乐于使用的“火星文”,熟练掌握的各种手机新功能,对性的认识等等。但是在这些过程中,他们也经常受到伤害。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成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影响。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们将学习摆在了“90后”大学生生活中的第一位。只重视学习,而忽视了对他们性格、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导致了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唯我独尊意识的产生。

2.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影响。“90后”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成长在世纪之交,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中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处于成长中的“90后”大学生正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他们开始强调独立自主,强调个性,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与攀比。

3.信息网络时代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使各种信息得以快速而便捷的传播。网络上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使得处于青春期和成长期的“90后”大学生感觉到大开眼界。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也对网络变得依赖。有很多时候,他们把自己封闭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从而失去了很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机会。有的时候会因为沉溺于网游之中而不能自拔,影响身心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学业。

三、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做好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评等方法开展心理普查工作,以便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情况和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对每一个“90后”大学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工作目的。要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宣传先进思想、优秀的大学生事迹、优秀校友事迹,引导学生摒弃错误思想,正确看待世界,感悟人生。

2.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人本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指时时、处处、事事要把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服务人、发展人放在首位【1】。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本教育思想就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人格个性,满足学生正当需求,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学生价值,使学生得到全面自由发展【1】。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合理诉求,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的愿望,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和鼓励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要树立管理是为学生发展和成才服务的思想意识,挖掘学生的各方面的特长,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3.要引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人发展的中长期目标。“90后”大学生是在父母及中小学老师的全面安排下成长起来的。上大学后父母完全放手,老师也只是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很多大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广泛认同。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期间做好从事这一职业的各项准备。有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我们要引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为之而不断努力,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

4.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共赢的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一个团队之中,很多工作都需要大家协同配合来完成。而这正是目前学生中普遍欠缺的地方。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建立社团,多举办集体性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学习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主动承担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学习、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获得他人支持,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如何组织好大家、动员好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项工作。

5.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承受挫折、面对困难的能力。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有目的的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遇到学习工作、个人发展以及自我成才过程中的障碍、阻力以及失败等诸多挫折时,理性分析并科学应对挫折,增强其承受和战胜挫折的能力,以培养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的优秀大学生【2】。“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生活在父母溺爱的环境中,一直是在顺境中成长,在他们当中开展挫折教育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这对于他们完善人格,提升品质,提高承受困难挫折的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开展过程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注意循序渐进,注重系统性、经常性、自主性、全面性、渗透性;要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材施教,适时把握,使学生从中受益,形成抗挫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小玲.高校学生管理:新视角 新方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2] 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上一篇:心理自我保健策略一二三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管藏用”创新与统一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