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09-19 08:22:18

【前言】构建高校科学发展观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倡导文明的重要阵地, 在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教育” 定义为“引发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 而把“学习”定义为“任何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

构建高校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校园建设就是要创建一种适宜教书育人的环境, 以物质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以实践活动为形式, 采用系列化、全面化的教育活动, 促使形成良好的品行、精神面貌及相对稳定的学校氛围促进其科学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校园建设制度保障

校园建设就是要创建一种适宜教书育人的环境, 以物质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以实践活动为形式, 采用系列化、全面化的教育活动, 促使形成良好的品行、精神面貌及相对稳定的学校氛围。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倡导文明的重要阵地, 在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实现科学发展观, 和谐是基础。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加强学校自身内涵发展的总揽,也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规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建设应与国际接轨

(一)高校建设的域外思考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倡导文明的重要阵地, 在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教育” 定义为“引发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 而把“学习”定义为“任何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长进”。从这样的理念出发, 我们可以看到, 学校教育的质量是全面性、整体性的, 不仅要从受教育者掌握的知识程度来判定教育质量, 而且还要从行为、态度和技能等其他各方面来衡量教育质量; 不仅要关注各方面的终结性水平, 还应关注各方面的“长进” 程度。为此要制定与学校使命相适应的质量方针, 并在学校的各个组织中得到沟通和理解。质量方针一方面应体现国家政策,表达上要正规; 另一方面还应把贴近群众要求、表现本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实际追求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例如: 广西柳州第一职业中学的质量方针“育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培养优质行业人才; 开拓创新, 打造一流职校品牌”就很有特色。其次, 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 确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层次的质量目标,这些目标的具体内容应由可测量的、具体的质量指标构成。

(二)高校建设的国内见解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 要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不能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而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完成高校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切实建设好, 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大师、大楼、大气,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办大学一定要有“大师”。同时,“大楼”也很重要, 大楼就是硬件, 没有硬件设施,科研条件不完备是不可能建设成现代化的大学, 更谈不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气”就是一种学术气度、学术胸怀、学术环境, 纪宝成希望学校形成一种“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和谐环境。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 大学应当有文化自觉。一所大学如果仅有现代化的大楼而没有文化的浸润, 不免浅薄,既不可能担负起培植全民族科学民主道德精神的使命, 也不可能远离与学术追求和人才培育格格不入的急功近利、浮华喧嚣, 最终将会偏离求真务实向善的目标。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

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社会亚文化体系, 内涵层次丰富, 并体现出多元化, 发人深究。简言之, 它是弥漫、渗透于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 由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和课余休闲之中创造和形成的环境及氛围。一定的校园文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 体现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的传统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具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特征。第二, 反映着校园这一特殊社区的面貌, 个性的特征。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一个校长期教育、培养, 不断实践、补充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 大学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次: 第一,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生产、学习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硬件设施。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活动的规模甚至质量; 第二,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模式、群体行为规范、习俗等软件环境。它是学校秩序正常运行的保证, 对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引导性和规范性; 第三, 行为文化主要指校园开展的各种活动, 它具有广泛的娱乐和审美功能, 有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四, 精神文化则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与信念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最能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四个层次的育人功能有所不同, 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 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 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 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渠道, 把握方向, 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人的作用下, 校园文化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发展, 会有不断的更新。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就是要将广大学生置于工作的核心, 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广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首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审时度势, 考虑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可否认, 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至关重要, 但更毋庸置疑, 学校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 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需要的活动, 才是实现这一长远目标的必经之路。在活动的设计上, 不要刻意追求轰轰烈烈, 过多注重某项活动的参加人数, 而活动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的趋势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

三、构建高校建设科学发展理念

(一)高校科学发展的基础

以育人方法为突破口。教育方法涉及中职学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对教育方法的优化与特色研究, 也是学校实现特色的一大突破口。比如, 学校可根据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 通过不断学习与思考, 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实践中, 进而形成学校特色。也可联系本校实际, 实践某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从而形成某一教育思想特色。或者开展教研教改, 对若干门学科、若干种教学方法开展试验, 通过教改教研带动全局, 形成特色。

(二)高校建设应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 它要求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发展步调协调一致。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求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 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要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前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的建设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情操, 有着“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作用。“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触景生情, 因美生爱,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 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重视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 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 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

(三)高校建设应以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就是传授知识, 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 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他们立志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 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职责, 百折不挠, 奋勇直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率先垂范, 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 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

上一篇:高职语文教学心得 下一篇: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