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写作训练中多写与精改的关系

时间:2022-09-19 08:12:00

试论学生写作训练中多写与精改的关系

摘要:语文教学中勤写多练与精改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勤写多练能够改变缺少精改所造成的训练上的散漫,精改则能克服勤写多练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的弊端。从更深层次讲,勤写多练与精改的结合也能够改变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脱节这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使学生写作的操作能力与对内容深刻蕴籍的表达有机结合,从而促成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写作训练 多写 精改 关系

语文教学中始终倡导写作训练的勤写多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勤写多练反映了写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写作做为一种能力,必须经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积累才能形成和获得发展,因此,写作教学和写作训练中,无论是在什么背景之下,首先必须要勤写多练,这是写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前提。但前提并不是其全部的内容,也不是它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勤写多练反映了写作能力的规律的一个方面,能写并不等于能写好,写作教学的目标除了使学生能写之外,还要使学生会写。就是要把能写的内容写出技巧、写出内涵,而这一点单凭勤写多练是不能完全和高效地得到解决。因此,除了勤写多练之外,还要进行精改,所谓的精改,就是对勤写多练的文字,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到语言,一步一步地进行精练细致的修改,在修改中提高判断能力,在修改中获得对主题的提练、结构的安排、内容的取舍、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勤写多练与精改相结合,才能促成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多写是写作能力养成规律的要求

所谓的写作能力养成规律,首先,写作能力作为一种能力是与其它能力的培养途径相通的。一切能力都需养成,

“熟能生巧”准确恰当地概括了能力养成的通则。要对某种操作达到“熟”的程度,单纯的进行一次或几次的操作训练是不够的,而且由于“熟”与“巧”的关系并不是有程度上的限定的,熟练程度是没有止境的,熟练程度越高也就越能出巧,一切创造都是在原有程序的“熟”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能力一种的写作能力当然不会脱离这个规律的制约。因此,在写作训练中,人们特别看重勤写多练,有人倡导写作练笔“多多益善”,更多的人则把这个意思高度概括为“励练”。只有“励练”才能够习惯成自然,从而完成写作能力的养成。其次,写作能力又是一种特殊能力,因它的特殊性所以与其它能力的养成又有所区别。写作能力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操作,而是一种饱含着精神内涵的操作,因此,写作能力在养成的过程中还有比操作形式的把握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便是对内容的关注。因为要勤写多练就要涉及非常丰富和广泛的内容,所以,通过勤写多练能够积累知识。因为勤学多练是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对生活进行记录和表达,所以,通过勤写多练能够培养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试想没有或缺少观察和思考内容,如何去勤写多练?因为上述原因美国大学教育将写作视为一种学习方式。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勤写多练是一直被倡导的理念,也就是说写作能力的养成理念始终是广大师生的共识,但这个理念在运行中却太多地关注形式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写作能力的精神特质,而精神特质恰恰是写作能力的灵魂,这种状况在传统教学中发展到极至就是快速作文,将各类体裁的不同内容的写作从构思上规范成为模式化的形式,“勤写多练”就是按照结构模式不断地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使作文成为一个大的填空。这种“励练”虽然不违背能力形成的规律,却违背了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必须兼顾养成写作能力的两个方面。

二、精改是使学生写作富有蕴籍的追求

由于我们在“励练”中更看重写作的形式因素,精神特质被淡漠了。因此,“励练”出的写的能力,就是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写出来,由于在励练中缺乏精神特质的对应,写出来的东西多数是生活或现象的复制,有时候学生精神特质并不缺乏,却由于练励中忙于应对数量的要求而写作操作不能与精神特质融合,同样使二者处于游离状态。在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写,更要使学生会写。所谓的“会写”就是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恰当地概括主题、正确地选择体裁、准确地安排结构、巧妙的运用语言,使文字表达有技巧,内容意蕴含蓄、丰富。这是写作能力中最为根本的内容,而这项根本任务的完成,单纯靠勤写多练是远远不够的。一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要求学生每两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篇作文。由于除了任务要求明确之外,其他方面没有具体的要求,结果学生在前两周教师紧逼的情况下还显得较为认真,之后便多作应付,一年下来,由于经常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所以除了数量基本得到保证之外,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什么大的进度,与此同时,他挑选了班级几个中等水平的学生进行精改实验,首先让他们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教师提出比较宏观的要求,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精改,精改不受次数的限制,每次就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进行修改,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将原来处于第二位的问题进行修改,以此类推直到学生和老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为止。每篇文章从主题、结构语言等各个方面修改了四到七次,这样每个学生精改了五篇文章:结果非常令人欣慰,五篇文章修改下来之后,学生的写作数量虽然少了,但明显地比以前更为严密也更为蕴籍。这两项实验同时进行形成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勤写多练要有计划性不能盲目,不能为多而多要特别顾及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精改,古今中外许多人在总结写作经验的时候,都重复一句话“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改是一种心灵沉淀的过程,也是文章内涵的提升过程,通过修改,文章被注入了理性的精神和创造升发的契机,使其获得了本质的深刻和内涵的丰富。

三、多写与精改结合是促成写作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

勤写多练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传统,这个传统在运行中虽然有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倾向,但总体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是提高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理念,只是在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勤学多练要减少盲目性,增加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勤学多练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增加写作训练的效率。精改是在写作教学中多在理论上进行强调,很少有具体的运作方案,精改的被漠视与始终被大力倡导的勤写多练在运作中存在的不足正好形成了一对互补的关系,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勤写多练就是专注于对写作训练数量的追求,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缺失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至于负面作用十分明显。而精改最突出的是目的性和针对性,两相结合恰好弥补各自的的不足。勤写多练能够改变缺少精改所造成的训练上的散漫。精改则克服勤写多练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的弊端。从更深层次讲,勤写多练与精改的结合也能够改变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脱节这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使学生写作的操作能力与对内容深刻蕴籍的表达有机结合,从而促成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多写与精改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们都是写作规律的体现,是提高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它们相互促进的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透视“接力作文”背后的作文教学观 下一篇:认识.思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