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写作中的“虚构”

时间:2022-09-17 02:33:42

试论写作中的“虚构”

任何作者在写作文章时都不可能只照搬生活,为了形象的典型,为了文章的感人,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虚构。许多名人大家的创作经验也告诉我们:虚构在写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虚构就没有创作。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在初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高中阶段应当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虚构能力,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创作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虚构在写作中是十分重要的,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虚构的原则

虚构必须以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为基础,必须真实、逼真、有生活实感。

艺术源于生活,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任何文章都不能脱离客观的现实生活,否则,它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没有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便没有《水浒》和《水浒》所揭示的当时那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本质。在文学史上,凡是成功的传世之作,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有生活实感的,都是真实或比较真实的,因而作品能吸引人,感动人和教育人。所以,写作时虚构出来的人物、情节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必须具有生活实感。这是虚构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对虚构的基本要求。

初学写作的人也许会问:要虚构,又怎能真实呢?这就涉及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我们考察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能以它是否真实,不能以它是否酷似生活原貌为准则,不能要求文章中的一人一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都符合生活事实,而要看它是否揭示了生活的本质。正如鲁迅先生在论连环画时所说的,艺术上的真,“倘必如实物之真,则人物只有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没有和地球一样大的纸张,地球便无法绘画”。这可以说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事实的科学概括。我们写作时进行虚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文章的艺术真实。当然,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

二、虚构的方法

1、杂合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虚构方法。

高尔基说:“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到五十个,甚至几百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人身上,抽出他们最有特征的阶级特点、、趣味、动作、信仰和谈吐等等,把这些东西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作家靠了这种手法就创造出典型来了。”高尔基这些话的主要意思,一是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生活经验中来的,都有实际生活的来源;二是为了写作的需要,无论人物和事件,都是通过杂合法作了加工改造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分马》一文中郭全海这个形象,就是作者周立波把众多的积极分子的优秀品质进行杂合,集中在郭全海身上,塑造出的一个典型。可以说“杂合法”是虚构最基本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文章既有生活实感,又有典型性,所以读者阅读作品后,对人物形象总是难以忘怀。

2、巧合法——巧设文章中矛盾冲突的焦点,巧置文章结局的虚构的方法。

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深思熟虑后,把不相关的人撮合一处,让似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出来,这本身就是巧合的作用,所谓无巧不成书,也正是这个道理。生活的美,往往在于偶然性,巧妙地安排文章中矛盾冲突的焦点,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结局,有时会有意想不到地效果,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使文章增辉。但是,我们不应一味地盲目地追求离奇的巧,不要弄巧成拙。

三、虚构的注意事项

写作时运用虚构应注意:“四宜”“一不要”,写作前收集写作素材宜多、宜细;写作中运用虚构方法,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宜准、宜精。虚构不是凭空胡乱编,所以写作时不要瞎编乱造。

1、宜多、宜细。作者在写作前,都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透彻的认识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的社会生活是生动丰富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作者在写作前就应多方面,多角度的收集写作素材。作为学生一般不可能放下课堂学习,专门到社会上去收集写作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留心身边的生活,多留心身边的人,把观察到的有用材料细致的记下来,到需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材料收集得越多越细,虚构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2、宜准、宜精。在实际生活里,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数不清的事件,呈现出纷纭复杂,变化多端的现象。作者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所有的生活现象都描绘出来。这就要求作者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根据人物和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最富有个性特征和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选取恰当的虚构方法,经过集中,概括提炼,然后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文章来。

3、不要胡编乱造。要知道虚构并不是瞎编,不是离开生活想入非非,而是在对生活的规律和人物性格十分熟悉,占有大量生活素材并对生活有丰富的印象之后,所作的合情合理的挪用、组织和补弃,是对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只有对生活了解、体验得越深,虚构也才会越好。

上一篇: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下一篇:提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