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善学:中国需要小而精的学校

时间:2022-09-19 07:19:15

孙善学:中国需要小而精的学校

在中国,老师要加强师德,学生要努力创新!

做老师就是做艺术,一个有师德的老师会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一辈子的导师;

做学生就是做学问,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是可以成为大“家”的人。

――孙善学

2008年10月,对于教师这个充满神圣的职业而言却夹杂着一丝悲凉。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法学教授命丧学生之手……

一时之间,师生之间的裂痕在这个10月份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事实上,如何维系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是近几年社会的热点话题。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中国青年报》刊登名为《大学校园病症:师生关系根本就不存在》的文中就曾明确指处:学生可以无视师生关系的亲疏远近,但大学里的校长和老师却不能不重视。学生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恰恰说明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有多深。但,这样的观点不仅没有得到网友们的认可,反而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甚至出现了学子在网上辱骂的现象。

具有18年教育工作经验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学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不要误人子弟”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您是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的?

孙善学(以下简称孙):师和生的关系是人类现代文明中最为重要的一层关系。老师在你成长最关键的时候给你在思想上引导方向,给你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一个人从童年、青年到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段时间里给你帮助最大的人就是老师。所以我觉得师生关系是非常崇高的。师生关系处理得好,老师会是你人生道路上一辈子的导师,是你的榜样,终生受益。在你的思维方式上,在你的观念里,甚至行动上都会有老师的烙印,成为一辈子的良师益友。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有理智特征。所以老师要加强师德建设!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护学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

青: 2004年,您著过一本《论师德建设》的书,文中涉及以人为本与学生发展、依法执教与以德施教等内

容,您为什么一直反复强调师德建设?

孙:师德建设是我一直很重视的工作。现在教师队伍很庞大,其形成基本上是由学生转化为老师,学生毕业以后当老师。即使师范类的学校也没有一个过渡,让年轻老师来适应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他们只不过从学习状态转变为职业状态,所以我们在老师队伍的建设上面是缺失的。学生需要的东西往往你给不了,学生体验到的东西往往你体会不到,甚至你可能没有研究过;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是有规律的,你如果不掌握就会错过一些帮助他的机会。什么叫误人子弟,这就是。作为老师,因为你承担着塑造他人思想灵魂,传授他人知识这个神圣的职责,所以你要为人师表。

青:10月份接连发生教师被害案件,是不是折射出目前的师生关系已经紧张到了一个临界点?

孙:这永远都是个案,我宁愿把这些事看成是校园里的刑事案件,不把其归为教育问题。不能仅仅因为这些事发生的场所是在学校,甚至发生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人们就认为是教育出了问题,这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从刑事案件的背后来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作为学生,你不能说他是作为学生去杀人,这是当代年轻人身上的问题。那么老师也是这样,1950年代的老师和1980年代的老师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些被杀的老师往往具有非常宽广的知识,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但这些年轻人也没有受到过挫折,他们没有防范意识,发生在两个主体之间要考虑他们的具体情况。

青:以您18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您认为症结究竟在哪儿?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孙: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同学受到了伤害,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内心都非常沉痛。对于行凶者,我们觉得本来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于受害者,我们认为本来是可以预防的,所以心情很沉重。

我们会做深刻的反省。我希望大家要珍爱生命。因为什么都没有生命重要!刑事案件的背后一定有问题,但绝对不能全部归纳为教育出了问题。现在,学生的思想问题、行动问题是这个社会的折射,我希望每所学校都能好好疏导这些关系。

青:对于以上案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曾表示,教师安全需要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切实保护。您怎么看待“积极措施”?

孙:我不太清楚他的意思,我觉得没有什么措施可以采取,但是有关方面应该负起责任来。我们的大学里,包括中小学里对心理咨询非常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是敞开的,我们现在大学里面的法律教育、安全教育、防火教育、人身伤害、急救知识等方面做得比国外都好,包括我们的校园自杀案件比国外要少得多。现在就是如何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责任意识进一步升华。我还要强调,发生在校园里面的刑事案件永远是个案。

“大学生只有接触社会,才有创新的可能”

青:作为一个知名的教育专家,您有什么“积极措施”对待这些个案?

孙:我没有任何“积极措施”,我只能说要让学生走到社会中去。这就好比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地质,会有三个月的时间去户外学习,可是现在的学生却只有一个星期。我很难想象一个星期能学到什么?学生走出去了,心态就宽了,走出去了,你就会有想法,你就会创新!我们的大学生要去接触社会,只有接触社会,你才有创新的可能。这才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我们不要闭门造车!闭门造车自然会出现许多问题。

青:教育部2008年10月25日在长沙召开了首届大学生创新论坛。这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也是国家用1.5亿元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成果之一。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一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参与该计划的高校也普遍认为,此举为中国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效解决了当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学生可以没有创新能力,但一定要有创新精神!

青:您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提出要创新,包括民办教育,经济体制,人才模式的培养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位处处倡导创新精神的教育委员会委员,您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创新?

孙:大学生是一个富有创新力的团体,十八九岁正是一个人思想非常活跃的时候。应该把这个时候作为人生 中的一笔财富来开发,要处理好系统学习知识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是建立在比较扎实的基础上的,不能好高骛远。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为大学生创新创造条件。

青:1.5亿元的大学生创新投入,是否标志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纳入了制度化建设?

孙:这个举措太好了。这就是让大学生创新计划纳入制度化,有制度安排,有资金资助,有项目支持,把大学生创新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这对大学生绝对有促进作用。

青:1.5亿元资金相对于庞大的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这样的投放真的能改变现在大学生创新的实质吗?

孙:把大学生创新作为制度设计来说,这个工作抓得很好,但是只靠这1.5亿元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想创新,我们就必须建立支持大学生创新的体系,营造一个大学生创新的环境。例如,在我们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老师不一定要有创新能力,但是一定要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鼓舞学生去创新。同时,大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宗旨都要相应变化。所以,1.5亿元的投入用在我们这样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当中,还是非常少的。另外,2004年我做过大学知识产权的调研,我们和国外相比就落后很多,其原因是我们的大学以学术为标志,而不是创新发明。

青:这些政策的出台、创新资金的到位,肯定会推动大学生创新计划,那么您认为大学生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已经迸发出来了吗?是否具备燎原之势?

孙:没有,这和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有关,现在的大学只学理论不实践是没有用的。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要搞综合,所以好像有的学校没有医学,生物学就没有办法发展。其实,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教育有很大区别,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变化。一说到教育,我们就是居高临下的老师,以老师讲的思想理论课程为主。可是学习不一样,学习是主动的,我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学习,你给我提供学习的服务。大学的教育真正想要创新就必须要实施观念上的转变。

你提出的计划培养的是一个体系的人,是没有个性的。我们应该鼓励同学们在共性的同时还要有个性。包括大学创新,就是9:1,10、最多20的人走创新这条路。可是,所有人都来占有国家资源,充分创新,结果导致这些人占有却不创新,还出现了很多毛病,弄虚作假、改包装。我们需要有个性的人,往往这些人才是做大事的人,才是有能力创新的人。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我们需要专、精、尖的创新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要以职业和需求为导向”

青:在2006年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您做过《开拓创新合作,大力发展北京职业教育,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演讲,您所提出的创新和这个创新计划有相似的地方吗?

孙: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在创新上担任着不同的责任。对于高校的创新,一般人认为在原始创新,体现在重大的理论突破上的。而在职业教育上的创新,就是怎么解决我们生产上遇到的问题。主要瞄准在应用,为生产进一步发展,还有就是教育创新。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要以职业和需求为导向,但是学术体系,很少可以想到生产体系和职业需要。

青:与改革开放同步的职业教育现状如何?职业教育创新的路又在何方?

孙: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在最近十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规模很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达到了800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现在企业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知识员工,还要有技能人才。但是我希望社会要给他们机会,并且相信他们。北京奥运会时,我带了5500个学生去奥运村进行住宿服务。别看就是铺床打扫,但还是有技术含量的。开始宾馆老总都不放心,从理论知识到奥运知识,学生断断续续的培训了24天,大家都很认真!宾馆负责人还是不放心你来做。但是结果是什么?我们做得很好,还是零投诉!这就回到了刚才我说的,社会育人。我们的大学生要去接触社会,只有接触社会,你才有创新的可能。

青:作为主抓职业教育的领导,您认为职业教育的创新需要什么条件或者基础?

孙:试验是创新的基础。现在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一些大型设备动辄上千万元,太多了,可是还是出不来成果。过去,我们拿老牛车和宇宙飞船比,但是现在我们有“神七”了,可我们的创新还是出不来。我研究过美国的高等教育。并不是所有的聪明人都去了美国。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去了那就是顶尖人才?其实每个人都要有定位,每个学校要有定位,每个机构要有定位,每个学科发展要有定位。大家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搞恶性竞争,不要做平庸的重复建设,每个职业学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

青:不要搞恶性竞争,不要做平庸的重复建设,这些是不是要从制度上加以管理和约束?

孙:不论是大学还是职业学校先要考虑教育机构,要立法,一所大学10年、100年的任务就是做这个。大学还是要小而精,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中央的、地方的、学校的。另外有一些教育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因为企业的创新有目标拉动,应该是企业和学校的双重介入。创造这样的有利环境,这才是最实际的。

孙善学:1966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河北唐山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大学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处长。

2003年6月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副局级)先后负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人事工作、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方面工作。

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教育界别秘书长;第九届北京市青联常委,教育界别主任。

上一篇:百万雄师赴“国考” 下一篇:“杨百万”:买股票就是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