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2-09-19 05:37:25

试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与方法

【摘 要】目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将以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本科生参与科研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结合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分析原因,进而提出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本科生导师制

一、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问题

本次调查问卷以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6份,有效率达71.7%。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从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等网站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目前在参与科研方面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率不高。本次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本科期间最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比例达73.4%,仅有18.7%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科研能力。由此反映同学们对待科研在意识上不够重视,更多地想锻炼实务能力。虽然在调查问卷后面,84%的人认为科研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从实际参与来看,59.7%没参加过任何级别的科研项目,有25.7%仅参加过 校级科研项目,结合本次调研对象多为大三、大四高年级同学,可见我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

(二)学校关于科研的宣传力度不够,渠道单一,相关培训缺乏。调查表明,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遇到最大困难是资料匮乏,占42.2%比例,可我校作为法学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法学资料丰富而详实。另外,当同学遇到感兴趣问题时,63.6%是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同学一方面觉得资料匮乏,另一方面遇到问题又首先想查资料,可见学生对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方法欠缺,撰写文献综述能力培养较少,可见学生科研的相关培训应加强。

(三)师生互动频率不高,本科导师制作用发挥不大。调查显示,本科生与导师见面次数较少,一学期见面一次比例有37%,33.3%同学选择见面2到3次,另外,本科生导师指导方式也是多为召集其他同学一起开会。然而有51.7%同学在参与科研的必要条件里选择有专门老师指导,60.5%同学选择需要导师在学习上多指导,可见同学们对老师的指导主观愿望强烈,但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制发挥作用有限。

(四)科研项目参与少,级别低,缺乏整体层面培养体系设计。

二、我校本科生参与科研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条件方面

1、本科生教育大众化趋势同科研精细化要求间的冲突。从2002年开始的扩招,使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本科生总量不再稀缺。因此在就业压力面前,不继续深造的同学越来越倾向于花费较少的时间用在科研项目上,去提高毕业论文的专业性。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存在着数量增多而质量下降的趋势。

2、对本科生导师要求过高与实际不符。本科生教师自己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同学生交流相对较少,学生也面临就业、升学、出国等多方面压力,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指导。因此合理创新激励机制,考虑到老师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老师参与进来,将教学任务适当减轻或与之结合等改进措施很有必要。

(二)主观条件方面

1、学生对科研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相对于研究生更多的侧重在锻炼实践能力,对科研研究有着很强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认为那是本科生所不能及的事情。可是在本科期间除了有限的实习机会外,科研活动也是锻炼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科研过程中过于依赖老师,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未充分体现。调查中显示学生在科研的条件里更多的侧重在依赖老师的指导,选题对很多人来说便是申请课题的第一道关卡。自己有大型研究项目老师,通常会把子课题某个研究点分给学生作为申报项目,导致学生申报项目变成学生分担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组长一人负担起全部的职责,其他成员难于调动起来,有些成员只是挂名而已,失去探究小组组建的意义。

三、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改进措施

(一)加大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

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全校性的宣传推广,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参与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师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营造创新文化。学校和学院可以通过学术讲座、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教授学生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并提前了解参与科研的注意事项。

(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科研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本科生入学开始进行系统的培养,大一多进行文献搜集与整理的素质培养,并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锻炼;大二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和设计研究方案素质的培养阶段,循序渐进,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大三开展专业领域课题研究,需要各种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施,运用之前积累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大四便是以完成毕业论文为契机,表达研究成果的阶段。

(三)加强系统设计,完善符合本科生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机制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结果可通过课题总结报告、、申请专利、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等形式进行展现,但最重要是参与科研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评价体系更应侧重于过程评价而不能局限于结果考核。有必要尽快建立包括研究性学习能力评价、科研实践能力评价、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在内的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定量两种评价方法,对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建构和创新能力等进行过程性评价。

作者简介:许亚芹(1992.01- ),女,江苏连云港人,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上一篇:身体社会学视野中的中国女工研究 下一篇:新闻语言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