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时间:2022-09-19 02:00:34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摘 要: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创新课程体系开始,对教学模式、媒体应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元素展开优化,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鉴赏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审美意识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是情感体验的最直接表达方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音乐教材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学生建立审美情趣,促使其正确价值观的生成,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新课程体系,凸显文本审美特征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变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彰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量教材课程体系的适合度,观照学生学习心理诉求,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崭新课型,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调整,根据教学需要分合教学内容,把乐理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之中,为学生感知音乐美创造条件。其次,合理设计教学计划,“高中音乐教学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引导高中学生实现自由、全面以及和谐发展。”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做好精心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要适当。最后,教师要注意发挥音乐美质感染因素的渗透作用。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在于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承袭,而是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感知,由此形成教育激发点,实现美育新突破。

在学习《草原牧歌》时,我让学生朗读《草原小姐妹》这篇小散文,并给出精彩提示:“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审美观建立的重要本能意识。只有高质量的人生,才能应用音乐来美化生活,创造美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学习感悟教学情境之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讨论草原特色和蒙古族文化。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学习共识。让学生从学习小散文介入音乐学习,打破了音乐学习的一贯做法;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涵。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体验感知。

二、优化教学模式,创生学生审美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实质,在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应用时,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进行适度评估,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做出调整和改进。高中生思想活跃,对待新事物有探索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有创新意识,只有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才能获得良好的激发效果。创设精彩导入方式、布置教学环境、引入多媒体展示、设计悬疑问题、讲述音乐故事等,都能从不同角度形成教学的主动力,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审美体验,在具体演绎过程中创生美感因子,形成重要的美育力量。

在欣赏《锦鸡出山》音乐作品时,我播放乐曲《锦鸡出山》视频,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共使用了哪些乐器?乐曲表现了什么场景?”学生展开讨论,我再次播放音乐作品。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这首曲子使用了溜子鼓、头钹、二钹、马锣四种乐器。乐器描绘了动物形象及劳动的生活场景。”我又让学生选择其他表现形式,如舞蹈、造型、讲解、演唱、对话、演奏、诗歌、散文等来展示自己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让学生运用其他表现形式表达内心体验,这正是思维成长的过程,也是音乐感知的消化过程。学生审美意识得到了强化,审美能力获得了历练。

三、更新媒体应用,激发教学审美情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给教师施教带来了多样选择。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编辑信息、储存信息、联网等功能,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相关图片、视频、音频、文字、动画等材料展示给学生,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形成重要的美育激发力量。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被快速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师生通过有效互动,对音乐作品、音乐常识进行体味和鉴赏,美育感知顺势生成,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历练。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以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正效应。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在学习“俄罗斯民族风情”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回忆《如歌的行板》,然后播放《卡玛琳斯卡亚幻想曲》。我激发学生展开话题讨论:“俄罗斯民歌旋律有哪些特征?”并给出提示:“俄罗斯是饱受苦难的民族,在苦难中寻求真理,在斗争中寻求光明,这已经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构成因素。”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课堂学习呈现高效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作品,给学生以多元感官刺激,特别对于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刻体验和感知。

四、筛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审美效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和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共性认知。现代学生处于信息快速发展时期,学生接受信息快捷,占有信息量大。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来设计教学方法,要注意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自由唱”,也要避免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满堂问”“自由听”,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融为一体。正如奥托所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这里的“挖掘”,是指教师采用多元个性教学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对音乐作品展开个性化学习感知。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收集信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展开多种教学实践活动、改革课堂展示形式、推动学生反思学习,只要方法得当、落实到位,就一定能为学生创设审美能力的成长空间。

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中国十大名曲曲名,让学生对这些作品有大体了解。我又针对琴之礼提出思考问题:“琴师弹奏有如此神效,有什么妙法呢?”学生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展开学习探索。我总结古琴演奏技法,即三音:天音、地音、人音。重点介绍天音,帮助学生建立聆听要领。继续播放《流水》古琴曲,使学生进入鉴赏佳境。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运动,从十大名曲开始介入,对琴师弹奏技法进行探究,总结古琴技法,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欣赏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在具体欣赏中,自然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五、推演个性评价,历练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每名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为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要展开多元教学评价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施教的重要激励手段,教师要对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语言进行更新优化,要体现评价的时尚性、多元性、个性化特征。评价内容要注重学生情感、审美、品质的成长指数,多从美育角度介入;评价方式要体现多样性,自评、小组评、教师点评相结合,书面评价、口头评价并用,激励学生学习感知音乐热情;教师评价语言要体现人文性、专业性,要侧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成长。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一定促进作用。

音乐是重要审美教育载体,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创设发掘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平台。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新媒体应用,筛选教学方法,推演个性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展开教学创新优化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实现美育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章O.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吉林教育,2015(28).

[3]陈宁.浅谈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上一篇: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探讨 下一篇:初中美术教学中选择现代教学媒体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