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悖论”会计信息监管非预期后果分析

时间:2022-09-19 01:57:18

“激励悖论”会计信息监管非预期后果分析

会计信息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在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会产生广泛的不对称性,其结果是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加剧了市场的不公平。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管制是优化资本市场配置、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方法之一,但仅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制,只能起到短期作用,引起“激励悖论”。

一、会计信息管制概述

(一)会计信息管制的定义会计信息管制指政府对会计信息市场的干预,包括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及会计信息质量、数量与表现形式的管制。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看,会计信息管制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管制;从表现形式看,会计信息管制有法律管制(证券法、会计法等)、制度管制(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和道德管制(职业道德规范)。

(二)会计信息管制的分类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监管的主体有政府行政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两部分;财政部在会计信息管制中的角色是相关会计规范的制定及其执行监督;证监会对会计信息管制负有的监管职责包括:指导、督促及检查证券交易所对会计信息的一线监管,负责与会计部门协调处理会计信息管制中的财务会计问题,配合会计部门起草、修订会计信息管制的规则,组织收集、分析和处理市场和媒体的情况反映。此外,监管部门还负有协调证券交易所与各地派出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管制,对会计信息批露、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等职责;证券交易所在会计信息管制方面负有的职责则是对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管。

二、会计信息管制的原因

(一)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外部性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资本市场中利益相关者因为会计信息的供求而获得额外的收益或遭受额外的损失,同时也使得资本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给他人或社会带来收益,而他人或社会却不必为此支付相应的费用。信息相关者获得这种额外收益的情形包括:无偿使用会计信息,因使用相关的会计信息而降低交易费用或获得投资收益等;负外部性是指某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了损害,却不对该损害进行相应的赔偿。信息使用者可能遭受的损害包括:由于信息不对称,根据会计信息做出了错误决策而造成损失;或因会计信息提供不足,为获取所需信息而花费更多的交易费用等。

(二)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具有垄断性作为会计信息唯一生产者的企业经营者有向市场自愿公布真实充分的会计信息的动机,但其前提是向市场提供真实充分会计信息的行为不会牺牲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时也要努力使实现委托人利益这一假定条件成立。所以,在没有强制性的会计信息管制时,在经营者完全有能力控制会计信息产生和披露的情况下,市场中便会出现为经营者谋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效用服务的会计信息,-即市场中存在的会计信息被经营者垄断,垄断的存在导致了产品或劳务的购买量(消费量)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效率水平,进而给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了负面影响。被公司管理层垄断了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对相关投资者的经济决策产生误导,进而降低了市场对社会资源尤其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只有存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管制标准,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市场中会计信息的高质量、相关性和充分性。

(三)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甚至导致整个市场的失灵。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典型后果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对于以经营者为代表的内部人来说,其可以利用内部信息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经营者可能知道一些不利的会计信息,但是他们会隐瞒或故意推迟披露该会计信息,这种行为将会产生两种负面效应。这样,市场中的外部投资者会将证券市场视作不公平交易的场所,并有可能撤出,从而使市场规模缩减,导致证券市场不能正常运转。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道德风险。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国有股权过重过大且不流通的本质导致了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不活跃。道德风险的产生来源主要有:一是在委托关系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侵害股东利益;二是“一股独大”,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在外界监管行为不强的情况下,公司经营者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更多选择逃避责任的行为,从而造成了社会投资者(中小股东)经济利益上的损失。这种行为的消除只能通过对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强有力的管制来实现。

三、会计信息管制“激励悖论”的分析与克服

(一)会计信息管制的“激励悖论”分析会计信息管制是指政府对会计信息生成、披露、使用过程的干预,包括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披露要求、信息质量以及表现形式的管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对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进行强有力的管制。然而,在我国不断强化会计信息监管力度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屡禁不止,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管制行为导致非预期后果。按照博弈论中“激励的悖论”原理,过度的会计信息的监管,只会在短期内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得到遏制,但从长期看,不会取得预期目标。会计信息的监管部门和信息提供者――上市公司可以看作博弈的两个参与方,在该博弈中,监管者的策略是“作为”与“不作为”,上市公司的策略是“作假”与“不作假”。如果上市公司“作假”而监管者“不作为”,上市公司的得益为正效用L,监管者的得益为负效用-V(负面影响及受到的惩处);如果上市公司“作假”而监管者“作为”,上市公司的得益为负效用-F,监管者的得益为0;如果上市公司“不作假”而监管者“作为”,上市公司的得益为0,监管者的得益0;如果上市公司“不作假”且监管者“不作为”,上市公司的得益为0,监管者的得益为正效用S。如图1所示。

假定上市公司作假的概率为p,“不作假”的概率为1-p;监管部门“作为”的概率为q,“不作为”的概率为1-q。则监管部门选择“作为”与“不作为”两种策略的概率最佳,如图2所示。横轴为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概率q,分布在0-1之间,纵轴为对应于监管部门“不作为”的策略,上市公司选择“作假”策略的期望得益。可以看出,图中从L到一F的直线所对应的纵轴坐标就是对应监管部门“不作为”的不同概率,上市公司选择“作假”策略的期望得益。公式为L*q+(-F)*(1-q)。L-F直线与横轴的交点为q*。如果监管部门选择“不作为”的概率大于q*,上市公司“作假”的得益大于0,上市公司就会选择“作假”,反之,如果监管部门选择“不作为”的概率小于q*,上市公司“作假”的得益小于0,上市公司

就会选择“不作假”。因此,L-F直线与横轴的交点q*就是监管部门选择“不作为”策略的最佳概率,此时,上市公司的“作假”得益为0。因此,政府部门为了抑制会计信息造假,会加大对上市公司造假的处罚F,在图2中,表现为-F向下移动至-F’。此时,如果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策略的概率不变,就会使上市公司“作假”得益为负,但如此的后果,只会使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得到暂时遏制。而L-F’直线与横轴的新交点为q*’,使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概率提高到了q*’。长期看来,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处罚力度的最终后果是使监管部门更大概率的“不作为”。因此,政府对会计信息进行管制,存在非预期的后果。

(二)“激励悖论”的克服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按上述分析方法,分析讨论上市公司选择“作假”与“不作假”两种策略的最佳概率。如图3所示,横轴为上市公司“作假”的概率p,分布在0-1之间,纵轴为对应于上市公司“作假”的策略,监管部门选择“不作为”策略的期望得益。可以看出,图中从S到-V的直线所对应的纵轴坐标就是对应于上市公司“作假”的策略,监管部门选择“不作为”策略的期望得益,公式为S*(1-p)+(-V)*p。S-V直线与横轴的交点为p*。如果上市公司选择“作假”的概率大于p*,监管部门“不作为”的得益小于0,监管部门就会选择“作为”策略;反之;如果上市公司选择“作假”的概率小于p*,监管部门“不作为”的得益大于0,监管部门就会选择“作为”。因此,S-V直线与横轴的交点p*就是上市公司选择“作假”策略的最佳概率,此时,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策略得益为0。因此,政府部门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加大对监管部门“不作为”的处罚V,在图3中,表现为-V向下移动至-V’。此时,如果上市公司的“作假”策略的概率不变,就会使上监管部门“不作为”策略的得益为负。L-F’直线与横轴的新交点为p*’,即上市公司“作假”的概率减少到了p*’。从长期来看,加大对监管部门“不作为”的处罚力度,最终后果是使上市公司更小概率的“作假”。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长效机制应该是加大对监管部门“不作为”处罚,而不是仅仅将力量放在对会计作假行为的处罚上。

会计信息的自身属性决定了会计信息需要被管制,经过管制的会计信息才是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真正的决策依据。虽然我国当前会计信息管制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但随着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该方面研究的深入和政治经济体系的改革发展,相关问题会逐渐妥善解决,会计信息管制体系也将日臻完善。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相关会计科目应用分析 下一篇:国企投资、分红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