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体会

时间:2022-09-18 10:37:32

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的诊疗要点,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小儿继发于病毒感染的粒细胞减少症58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均采取治疗原发病、加强抗病毒、防止感染和增强免疫等综合治疗措施,大都好转治愈。结论:小儿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以病毒感染为主,好发于

【关键词】粒细胞减少;病毒感染;综合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4-3700-02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根据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1],选自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第一诊断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伴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儿。所选病例均是病前未使用任何药物,也未接受过放射检查的患儿,排除了药物和射线所致的粒细胞减少。并查阅以往的门诊病历,近期血常规检查无粒细胞减少史;此次发病经治疗后,其原发病均得以治愈或好转,说明此次中性粒细胞减少系继发于原发病,而不是导致原发病。

1.2 一般资料:58例病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1岁32例(55.2%),~3岁15例(25.9%),~7岁7例(12.0%),~14岁4例(6.9%)。临床表现:除原发病表现外,大多伴有发热56例(96.62%),皮疹18例(31.0%),乏力、精神萎靡42例(72.4%)。原发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20例,幼儿急疹4例,急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肺炎8例,轮状病毒肠炎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水痘4例。

1.3 检查方法

1.3.1 明确病毒感染: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呼吸道疾病进行血C-反应蛋白、血沉、咽拭子细菌培养及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检测;消化道疾病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和大便细菌培养。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符合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条件。

1.3.2 患儿就诊当天进行外周血细胞分析检查,根据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判断,符合

2 治疗

诊断明确后,采取治疗原发病,抗病毒,防止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措施,避免使用一切可能使粒细胞降低的药物,慎用抗生素。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毒感染,采用:呼吸道疾病患儿加用α-干扰素高频雾化或肌肉注射治疗;消化道疾病患儿则加用α-干扰素肌肉注射以达到抗病毒的目的。对中性粒细胞过低的患儿加用胸腺肽静脉滴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注意隔离,避免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病人密切接触;慎用抗生素。少数病

例在治疗过程中,粒细胞回升不理想,加用多抗甲素、利血生、维生素等药物促进白细胞再生。

3 结果

治疗3~7天后复查外周血细胞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至正常范围者为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中性粒细胞开始回升,但仍低于正常标准者为好转。结果治愈44例(75.9%),好转13例(22.4%),总有效率达到98.3%。其中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高热不退,粒细胞持续下降,病程12天才退热,临床症状好转,但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不能回升至正常值,期间经骨髓穿刺检查排除了其它血液系统疾病。随访3个月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才升高至正常值。

4 讨论

4.1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出现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多种病毒感染可致粒细胞减少,并且粒细胞减少与急性病毒血症的时间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的直接作用或产生粒细胞自身抗体导致粒细胞破坏,也可能由于粒细胞在血管壁上附着增多[2]。

4.2 小儿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年龄以

4.3 在判断是否为病毒感染时,若缺乏病毒分离条件及其它相应手段,可采用检验血C-反应蛋白、血沉、咽拭子培养或大便细菌培养、大便轮状病毒检测等来加以鉴别。判断是否为继发性粒细胞减少,应分析是否有急性原发病存在,是否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粒细胞减少,原发病治愈后粒细胞绝对值是否回升。

4.4 治疗上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抗病毒治疗可采用α-干扰素,因为干扰素最主要的功能是介导细胞的抗病毒能力和调节免疫功能,被认为是哺乳动物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线[3]。

4.5 有些重症病毒感染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白细胞仍持续下降,应重视。此时应注意隔离,防止感染并加强抗病毒治疗,增加免疫调节剂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40.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43.

[3] 李 伟,周卫芳,朱灿红.重组干扰素2治疗毛细支气管炎52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2):736.

收稿日期:2007-08-13

上一篇: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谷氨酰胺对肠道屏障功能调节保护作用的研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