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进化论―从IT到B.T.

时间:2022-09-18 08:08:03

中国惠普TSG首席技术顾问朱伟雄表示,业务科技是产业发展的趋势。

“业务科技(B.T.)并不是惠普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IT产业发展的趋势。惠普不过是第一个顺应这一趋势的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计算与专业服务集团(TSG)首席技术顾问朱伟雄对本报记者说。Gartner等顾问公司最先感受到从IT转向B.T.的产业脉动是一码事儿,而将这一理念落地或者说用一套缜密的体系架构和丰富的解决方案来诠释这一理念则是另一码事儿。毕竟,如何用B.T.来梳理自身拥有的种类繁多的产品家族,如何将惠普实验室的新技术快速嵌入到产品中,如何通过并购来充实和完善,对惠普公司来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9月5日,本报记者专程前往中国惠普,听朱伟雄讲述B.T.在惠普公司的进化过程。

B.T.的创世纪

2006年底,惠普邀请Gartner、Forrest等数家全球知名顾问公司,针对企业IT需求、CEO和CIO对IT的关注点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IT在企业中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顾问公司的调查外,人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来感知这种趋势。

从计算模式上看,最早出现的终端/主机,基本上是将手工作业变成自动化,由于主机价格昂贵,只有极少企业用得起。PC诞生之后,客户/服务器应用软件极大丰富,同时PC价格的低廉,促成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而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于是,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大行其道。

计算模式演进的历程,也是信息加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主机时期侧重于数据计算,到客户/服务器时期的小组、部门乃至企业级的数据共享;在浏览器/服务器时期,伴随着网络的延伸,手机、PDA等多种新型接入设备的出现,使信息变得无处不在。伴随着信息的共享和数据的原始积累,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在线分析等更深层次的信息加工―业务智能(BI)成为可能,而BI将成为企业决策的基石。

在计算模式演进过程中,企业的IT部门扮演的角色从支持转变为服务。IT部门也从可有可无变成不可或缺。因为当一个企业的运营构建在IT设施之上时,IT设施的任何闪失都是难以容忍的。IT部门也就成了花钱的大户。以惠普为例,过去,它的IT预算曾占到了营业额的4%,高达数十亿美元,而且,只有30%的员工从事创新工作。

2005年7月,马克•赫德出任惠普CEO仅3个月,便从戴尔请来了Randy Mott担任惠普的CIO。Mott在信息化领域可是位风云人物,他曾经担任过6年沃尔玛和5年戴尔的CIO。在那段时间,他所领导的IT部门支撑着沃尔玛的零售和供应链管理与戴尔的直销模式。Mott来到惠普后,为IT部门制定了一个3年计划,除了将IT预算压缩到2%以下外,将80%的员工投入到包括流程、技术与业务等创新的一系列措施都意味着惠普IT部门的角色正从服务转向与业务的融合。

今天,信息化领域还在呼吁让CIO进入决策层,很多企业CIO还在向CFO汇报。然而,早在1996年,Mott已经进入沃尔玛执行委员会,直接向CEO汇报。之后在戴尔和现在的惠普,Mott都在决策层中,他现在是惠普9位执行副总裁之一。

应该说,在顾问公司此番调查之前,惠普已经在探索IT向B.T.的转型。而顾问公司所做的调查,揭示了IT向B.T.的转型是产业的趋势而非个别现象。

B.T.:从理念到架构

IT应用只有到了BI层面才能完全融入业务。从IT基础设施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共享,到BI对信息的充分挖掘、分析和利用,可以看出,数据信息是维系IT与B.T.的纽带。

BI的前提是须有海量信息,因而承载海量信息的数据仓库所依托的数据中心就成为关键所在。很大程度上,惠普是根据用户对新一代数据中心的需求,自底向上提出了适应性基础架构(AI)、业务科技优化(B.T.O)和业务信息优化(BIO),与之对应的就是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和数据应用。

传统的数据中心,大都是依据应用项目来构架,不同应用中的数据库服务、中间件服务、应用服务等都是相互独立的,因而很多应用都不能共享,设备利用率低于30%,从而带来非常大的浪费。因此,惠普倡导不同应用的服务共享。这样,既降低了IT设施的成本,又提高了信息的共享。再有,过去的IT基础设施不够灵活,无法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每个企业的流程都在发生变化,应用层也要随之而改变,过去,修改一个应用可能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惠普早在2003年便提出了AI,希望IT基础设施能随着客户的业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把满足业务需求变成服务。

利用AI架构了数据中心后,对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管理的工作就成为B.T.O的责任。惠普认为,管理不应只是简单地管理运行,而是从项目启动开始,到IT策略和规划,再到开发过程,最终到开发后的试运行,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的方法来进行全程管理,这是惠普的与众不同之处。而传统数据中心管理要在IT规划、应用优化和运营管理中分别使用不同工具。

数据中心建设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挖掘信息的价值。B.T.三层架构的最上一层―BIO便承担起BI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任务。BI部分是由数据仓库为基础的。通常,数据仓库实施的主要问题就是成本高、性能低、可用性差、实施难。惠普通过自己的基于MPP(大规模并行处理)的数据库NeoView和针对不同应用的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

而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上,惠普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法规遵从,强调数据归档;二是根据数据的访问频度进行分层存储,以解决数据仓库的响应问题。

让B.T.羽翼丰满

如果将理念比作灵魂,把架构比作骨骼,那么,产品和技术则是让B.T.有血有肉,变得栩栩如生。在倡导B.T的过程中,惠普主要是通过梳理原有的产品、引入惠普实验室新研发的技术或并购等三种途径来完善惠普的B.T.产品体系。

在AI层面,惠普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作为老牌的IT厂商,计算与存储系统一直是惠普的强项,加之惠普从2003年就开始实施AI,因此,惠普在AI层面有着覆盖从桌面产品到数据中心全线的产品。如今,惠普将AI分成6个关键技术:系统与服务、电源与散热、管理、安全性、虚拟化、自动化。这其中刀片技术最为重要,惠普将服务器、存储、网络甚至PC都刀片化,因为刀片技术将在下一代数据中心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再如,惠普在智能化散热系统上有着10年的研发积累,应用于惠普实验室的这种系统可以降低70%的能耗。惠普甚至还借鉴了惠普打印机部门的远程打印管理技术―今年9月份将推出一款面向中小企业的8槽刀片服务器,它无需专人管理,无需空调和UPS,还可以插刀片存储。其中的远程管理技术就借鉴于惠普打印机部门的远程打印管理以及简化的面板控制。

在B.T.O层面。惠普OpenView与IBM的Tivoli、CA的Unicente并称三大网管软件。但OpenView侧重运行管理,在IT规划和应用优化上比较欠缺,于是,惠普用45亿美元收购了业务科技优化的全球领先厂商美科利。继而放弃OpenView的品牌,将OpenView与美科利的软件进行优化,形成10个针对不同应用的惠普软件中心。

在BIO层面。基于MPP的数据仓库NeoView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惠普收购康柏后得到的、号称正常使用下不会停机的天腾容错系统。近些年来,惠普用安腾替代了天腾原有的专有芯片,使得NeoView跑在开放的架构上。此外,为了加强数据仓库的实施,惠普还收购了全球领先的高端数据仓库应用厂商Knightsbridge,一下子拥有了650多名实施经验丰富的专家。从而为B.T.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今后,惠普将会把研发投入的重点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上。这是因为软件和应用更贴近用户的业务。从B.T.的三层结构看,中高层的B.T.O和BIO完全由软件构成,即使是在底层的AI,软件的含量也越来越大。一个多月前惠普花费16亿美元收购软件公司Opsware就是其具体体现。

惠普在操作系统上采用多操作系统的策略―支持Linux、Windows、HP-Unix等。在芯片级采用双供应商策略,即同时支持AMD和Intel。

上一篇:产业融合加速技术创新 下一篇: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在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