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地“栖居”在互动的生物课堂

时间:2022-09-18 07:22:39

让学生快乐地“栖居”在互动的生物课堂

摘 要:互动的生物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让学生快乐地“栖居”在互动的生物课堂,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本文从互动的生物课堂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快乐成长,凸显主体地位,并使之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教学力。

关键词:生物课堂 互动 快乐

生物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华章的课堂。学生在生物课堂中能惬意地交流,欢快地思索,一起惊喜、一起感动生命的伟大,才是生物教学的至高境界。没有欢乐的生物课堂就如同没有阳光雨露的苗圃,是令人悲哀的。在互动的生物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力。教师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学生的情绪同样会反过来感染教师,更能够在同伴之间产生影响,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师生、生生互动之中,产生的是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快乐地“栖居”在互动的生物课堂,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愉快地学习,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互动的生物课堂,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学科具有内在的兴趣。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学习生物的过程变得令人愉快,让学生觉得学习生物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能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用“趣”构建课堂教学,用“玩”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学习“花的结构”这一节时,正值春季,百花争艳,与其在教室里枯燥地讲花的结构,不如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学习花的结构。既让学生掌握了花的结构,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会使学生身心愉悦、心境平和。在此种状态下进行学习,效率一定很高。观察学习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在展示花的结构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说出迅速消失的某些结构图片的名称,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生物的分类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人描述一人猜词的游戏。如在教学两栖类动物的读前热身活动中,我让学生从两栖类和爬行类两类动物当中选择一类,进行游戏。一位同学面对全班猜动物,其余同学根据屏幕的提示进行描述,再加进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贯穿于教学中,不但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把他们牢牢吸引在课堂里,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赛的心理。这样,在生生互动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关于动物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学习热情也一下子就迸发了出来。

二、互动的生物课堂,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兴趣神经一旦被触发,他们自然会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见情思意。教师再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直观教具,把许多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让学生快乐地“栖居”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例如,在导入“遗传和变异”这一内容时,笔者的开场白是:“曾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刘德华长得那么帅,而我却长得这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我这略显夸张的自嘲,学生们朗朗地笑开了,然后再利用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一些知而未全知的高科技生物知识引起的“神秘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求知欲。介绍诸如克隆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杂交技术在农业产生的巨大成果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遗传与变异的研究对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坚定学生学习生物的信心。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如饥似渴地追求生物学知识。

创设学习生物的情境,必须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教学模型和挂图等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腔肠动物时,腔肠动物的代表水螅,体积较小,不易观察,而教学模型能充分展示水螅的形态及生理结构。有了模型,学生对水螅就有了清晰的了解,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也更加感兴趣。多媒体更是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可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而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搜索,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优秀成果在全班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互动的生物课堂,应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互动的生物课堂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能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就安排了“我们生活的生物圈”,充分体现了国家《生物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基本精神,不仅是知识的延续、升华,更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是唯一的、不可再造的。只有认识到生物圈的唯一性和不可再造性,才能在学生心中将破坏环境的认同感转化为危机感,进而使“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学生的心底并转化为行动。

怎样才能一下子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凸显出生物圈的唯一性呢?笔者决定选取一个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星球——月球作对比。因为月球承载着美丽的神话传说和中国人飞天的梦想。当悦耳的铃声响过,笔者开始展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嫦娥奔月的图画。笔者把课件定格在一张月亮的图片上,“嫦娥奔月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想到月球上去的同学请举手?”大多数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并说想去,但也有几个“不合作分子”说不愿意,对相反的声音,笔者并没有加以批评。因为这样会“失去”一些学生,不如请他们说说“为什么”,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学生们纷纷发言,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目前生物生存的唯一星球。接着展示:工厂烟囱的浓烟、垃圾污染、沙尘暴、黑臭的河水、禽流感等图片,并提出问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假如有朝一日我们在地球上无法生存,你有何想法?”学生的想法很多,有的想到了寻找替代,有的想到了重建,有的想到了星际大移民……但最终问题都落在了“能否重建生物圈”上。

学生们对课本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并在小组内进行了激烈地讨论,各小组交流发言时,有一个学生说得很精彩:“大自然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化所建立的生物圈,不是我们用一年、两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建立起来的。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一旦被破坏,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将走向灭亡。所以,同学们,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的家园。”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回馈了她的演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而不是单纯的科学世界中,只要找到有效的“引子”让他们“动”起来,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生物课,无论教师组织多么严谨、备课多么充分,师生之间没有感情交流,就难以引起共鸣。若师生关系融洽,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融洽互动使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益达到最优化。一节课结束了,从学生们脸上所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这节课他们所获得的远远超出我原来的期望值。

生物的世界,神奇而博大;生物的世界,真实而精彩。如果我们用心体会,我想生物教学必将会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快乐地走向深广、走向博大,生物课堂将成为学生的快乐“栖居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钱军敏.生物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性探讨[J].中学生物学,2007(3).

[3]张克龙.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8).

[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快乐学习”理念的贯彻探析 下一篇:浅谈英语学科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