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18 05:34:07

浅谈教师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摘要:改革中的科学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文章主要结合新的科学课教学理念的特点分析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实验探究;活动;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60-02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触。

一、明确探究目标,促进实验探究的准确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应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主观条件:一是学生具有研究的热情;二是教师不但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实验探究目标的准确性。例如,笔者在上《测量摆的快慢》这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制的摆后问:“你想知道关于摆的哪些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加重后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使劲的推动摆和轻轻的推动,摆的快慢是否相同……”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猜测结果,紧接着让学生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前,做好合理的分工工作,由两位同学计时,一位同学记录,一位同学操作摆,其余同学数摆数,这样就避免了有部分同学在实验时趁机闲玩。)实验后教师组织汇报,整理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制的“摆”放在电风扇下观察,看看会是怎样的结果,风吹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此课实验教学是按“提出探究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得出探究结论――后续延伸活动”这一探究过程,使实验探究不偏航,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由此可见,教师是此项活动的引领者和目标达成的掌舵者。

二、设计组织方法,促进实验探究的实效性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让其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误区,教师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或者仍然采取自己设计问题,将活动步骤细指给学生的办法,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此外,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有的小组缺乏合作精神,不是积极地动手操作材料进行活动探究,而是纠缠于抢夺材料,拌嘴吵架,使科学课仅仅是一部分学生的探究课,对于另一部分疏于思考的学生而就是玩、闹、放松的时间。

因此,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每一项活动时间既要充裕,使活动落实到位,又要把握好时间长度,使学生在注意力还没有分散的时候,保持对活动的新鲜感。其次,采取组与组之间探究不同内容或选择不同结构材料的办法,做到使每一组探究范围具体,操作性强,自主探究时间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例如,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让各小组同时进行实验探究,准备了多种不同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并选择相对应的材料进行实验。在活动中:一个组用塑料袋捉住空气扎紧后,在塑料袋上扎个小孔吹纸条摇动;一个组用保鲜袋装满空气后,扎紧口,再扎个小孔放入装有水的水槽看到气泡冒出,一个小组用一把扇子扇动感觉空气流动,另一个小组用针筒吸入空气后,堵住口子再压活塞……实验完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空气虽然看不见,但确实存在,而且会流动。这样的设计既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又让学生获得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可见,教师只有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时间,才能促进实验探究的实效性。

三、设计材料准备,确保实验探究的连续性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个过程,失去了材料准备的教育价值,笔者认为,在材料的准备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根据教材,灵活的设计布置学生准备,因为让学生自己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例如,在教学《改变摆的快慢》时,课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而是说:“下节课我们要比赛一下谁能把摆由慢变快,请同学们回家思考后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课后,学生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来准备。实验巡视中,笔者看到有的小组带来了能把摆线缩短的小夹子、胶带等材料,有的没有准备,问其原因,他们说在摆线上系蝴蝶结和在支架横杆上缠绕线圈的方法也能使摆线缩短,可见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中我们还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确定了某一探究问题,并进行了探究方法的讨论后,就会将所有材料一起提供给学生,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新鲜的、有吸引力的材料与器材的摆弄上,时间过去了,活动的质量却大打折扣。如果适时地、分批地提供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与器材,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随着材料的不断提供而向前推进。如在教学《观察水》的活动中,我们就分两批提供活动材料,第一批是水槽、透明塑料杯、水,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发现、感知水无色、无味、透明等一般属性。第二批材料是矿泉水瓶、透明方形盒、小盆、漏斗、气球、U型玻璃管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摆弄,同学们发现了水没有固定形状,但都有一个水平面,同时感知水的流动,可见教师在实验中分批发放材料,能有效促进实验探究的连续发展。

以上的教学实验说明了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是活动材料准备的设计者。

四、灵活使用教材,促进实验探究的安全性

教师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要发挥其教师的作用,还需创设一种安全的探究氛围,要随时准备好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帮助,不让学生在探究时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如:“碰到电池会触电吗?”“这条虫子会咬我吗?”“我这样做会不会烫伤手?”这时教师要给孩子支持,或者是亲自试一下,使孩子即刻放心,同时教师还需在观察实验中渗透一些安全操作的思想意识,灵活大胆的改变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器材,从而达到安全实验的目的。例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淀粉的观察”一课时,教材安排了用汤勺在蜡烛火焰上加热,此时,笔者想到了加热后勺柄可能会烫伤孩子的手,因此改用了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来做实验,效果既明显又安全。记得有一次上“岩石的风化”一课时,笔者没有认真考虑材料的安全度,所以在实验时烧杯碎裂,划伤了学生的手,学生一下子乱成一团,探究活动不得不由此终止,这个血的教训说明:教师只有做好实验探究活动的安全工作,才能确保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可见,教师是安全实验的护航者。

五、树立正确评价观,促进实验探究的和谐性

和谐主要是指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作为一名实验者和学生“打”成一片,去了解学生,敏锐地观察他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发现的兴趣是不是浓厚,是不是很投入,有些什么要求等。

把自己看作是参与者,就不能有教师的傲气表现,例如,教学《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活动要求:每人把描述自己像貌特征的卡片交给活动主持人,主持人抽取卡片内容描述后,让同学猜猜是谁,在主持人收集卡片时,笔者也交了一张描述自己的卡片,当同学们根据描述的特征猜到时,他们笑得更甜了,从对老师的描述中,他们领会了描述人物特征的方法,笔者也体验到了实验探究中学生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其次,当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一点点成功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并且注意语言的描述,尽量多用“我们”,少用“你们”,例如,当某小组或某个人实验不成功时,用亲和的语言说“让我们来找找原因,重做一次好吗?”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抱以与学生相互平等的心态参与探究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实验探究氛围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能有效地达成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促进实验探究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提高写作教学实效性 下一篇:切实改变教学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