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18 04:57:28

创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 本文针对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问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着力学习兴趣培养;深入解读教学文本;优化知识传授路径;多元赏识激励评价。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高效”,从字面来解释就是“效能高的、效率高的”,即在单位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完成预定的目标。那么,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呢?

1.着力学习兴趣培养

1.1氛围营造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关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爱与尊重”的氛围。师爱的世界里没有“差生”这一词汇,应充分承认学生间的差别,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要通过对学生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在尊重之中理解并帮助学生满足其在学习、心理、生活上的需求。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消除对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媒体创境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因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现已广泛运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帮助解决教学难点、提高知识传递质量、增强课堂练习密度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为儿童的多种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为儿童乐于接受。”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进去,寻求答案。如一位老师教学《找秋天》一文时,通过运用媒体逐个出示关于秋天的美丽画面:忽而金黄的稻浪,忽而火红的苹果,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引得同学们不住地惊叹:“啊!秋天的景色真美啊!”在如此情境中,老师再带领同学们“找秋天”,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2.深入解读教学文本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这其中通过备课深入解读教学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积极关注对学生学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因为只有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2.1关注学情

教师应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找准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思考学生可能的提问及其具体的问题回答,形成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2.2设置问题

结合具体的学情,教师在备课时可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精心设置问题,将所提问题贯穿于观察、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择时提出,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3.优化知识传授路径

3.1注重语言表达

实践表明,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学会用15种乃至20种音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变成了一个真正拥有表达技巧的人。”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掌握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调、语速,决定讲话的轻重与缓急。对于文本的重点之处,教师应注意一字一顿,进行“浓墨重彩”式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好地获得新知。

3.2灵活教法选择

教学实践表明,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我们应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阅读课文”的教学为例,我认为宜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法,具体实施时可采用“自读笔记”、“模仿类比”、“合作讨论”、“练习互评”等方法进行教学。在自主学习时,还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将口、手、眼、脑并用,把读和说、读和写结合起来,并积极鼓励学生将这一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它课文之中,从而扎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多元赏识激励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着力提倡激励性的赏识评价。实践表明,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不应吝啬自己的微笑。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即使是微弱的思维火花,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以我所采用的评价原则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着力通过评价为优等生指明方向,为中等生提供进步的阶梯,为后进生灌注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对后进生的评价,采用“多指导、多鼓励、多练习”;“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面批”的“三多三优”的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凤兰.改进小学语文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

[2]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4.

[3]徐玉珍.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和“闪失点”[N].黄冈日报,2005.

[4]祁兵.扎扎实实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

上一篇:小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下一篇:让背诵重回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