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时间:2022-03-02 09:31:27

小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的书里懂得做人的道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双重特点,所选课文文质兼美,融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审视自我、观察人生的通道。语文新课标也把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责无旁贷。那么应该怎样熔德育、智育于一炉呢?在此我谈几点看法。

教学中应把握好德育的“度”,避免两个误区:1.政治化的模式教学。把政治标签贴在作者、作品身上,违背语文学科特点,漠视学生个性意识,生硬地进行教育;2.放任化的教学。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不是放任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学生用一己喜恶对事物进行判断容易出偏差,所以教师必须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

语文教师应开动脑筋,让教学与德育巧妙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应以道德情感培养为先导。

教师可通过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王国维曾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道德情感是从审美情感发展而来的,而一个欣赏、向往美的人也会遵守道德规范、弘扬真善美。语文教师应该有发现美的眼睛、传播美的愿望,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针对语文课文读之如沐春风,心神为之摇曳;品之如饮香茗,回味悠长的特点,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感培养。

1.推敲词句,体会美。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审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渗透点。品词是其中有效的方式,在品中透过语言表象,领会文章的内涵,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2.揣摩文章形式,感受美。作者通过巧妙的结构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示形式美的同时深化了自己的情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在看似简单重复的结构中把抽象复杂的情感物化并层层深化。教师在分析、揭示时可在学生心中激起美的涟漪,产生情感共鸣的漩涡。

3.品味意境,丰富美。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或奇险雄伟、或苍茫辽阔、或宁静祥和……在教师绘声、绘色、绘形的渲染中学生品味、鉴赏,久而久之,有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襟、高尚的审美情趣。

4.发掘美育因素,充实德育内容。课文中有许多有识之士,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人格美。比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情怀;雪莱“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乐观向上的气度,他们优秀的品质,在教材中熠熠生辉,使学生受到人生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此外,追求、歌颂和谐美的作品比比皆是,像《春》、《济南的冬天》等都极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景中之情,会同作者一样,钟爱自然,钟爱那花、那草、那山、那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受心灵振颤的同时陶冶性情。

(二)德育应以道德认识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以提高思想道德的感受力。

1.巧设疑问法。深刻的思维,体现在善于思考,抓住事物本质,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如教《背影》一课,在学生已懂得了本文主旨时再问作者为什么对“背影”作细致的刻画,学生在分析中既可锻炼思维能力,又可对亲情有深刻认识。

2.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宁鸿彬语)。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思维更敏捷、体会更深刻。如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展示圆明园图片,兔首、鼠首等流失海外文物被拍卖的新闻,营造浓郁的悲愤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

3.留白法。“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教材中的名篇有许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巧妙,有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深邃。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开合有度、点到为止,用恰到好处的停顿,给学生咀嚼的余地,让学生去聆听作者的心声,扩充自己的生命历程,在悟中拓宽思维的深度、感悟道德的启迪。

4.朗读法。朗读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想读好文章,必须理解文章。另外,朗读把沉寂的文字变成活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立体思维,是理解作品的有效途径。在读时推敲文章的含义、韵味,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可不断受到情感熏陶。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表情朗读的手段让学生领悟文章的风格和感情,在享受文章美的同时,还受到思想的震撼。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如学习《海燕》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海燕在风浪中搏击的英姿,配以雄浑的音乐,让学生置身其中,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的心理体验,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三)采用比较法、分析法进行德育。

语文教材许多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不谋而合,通过比较学习,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能巩固德育成果。此外,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展现着作者的精神领域,我们在比较中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思想启示。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引导读者向往烂漫自由的生活,又用幽默的笔触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身心的压抑;《社戏》中的乡民、长妈妈则体现了作者对淳朴、善良人民的歌颂;《藤野先生》展现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孔乙己、闰土等人物又表现了作者反封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此外,还应分析教学内容和文体特点选择德育方法。记叙文可通过学习,让人、事、物感染学生;议论文可用文章观点联系生活教育学生;说明文可以通过逻辑性、科学性的学习影响学生。

(四)德育要联系现实。

将教材的内容延伸至生活的广阔天地,方能加强德育的深度和力度。如学完《散步》后,组织关于亲情的讨论活动,可使学生对亲情敬老有深刻认识。又如学习《伤仲永》后,针对班级学习气氛浮躁的现状,我在班上举行了一次以“成材的因素”为题的讨论会。通过大家讨论、教师点拨,同学们明确了学习、天分与成才的关系,学习态度有了转变。可见,根据需要将课堂与现实相结合,会收到滋润心田的良好效果。

总之,语文教材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方法,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上一篇: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创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