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调查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8 04:39:26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 要] 通过企业实地调研、政府访谈、专家建议三个层面对江西43家样本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意愿、措施、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体现为两个方面:(1)企业节能减排意愿分为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内部驱动因素主要有经营目标、社会责任、市场需求,而外部驱动因素为管制压力、社会压力、竞争压力;(2)提升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需要企业、政府和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规范、引导、监控、激励企业节能减排,企业需要健全体制、提高意识、加大技术投入等,而社会公众则需要增强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工作。

[关键词] 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顽症,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实施节能减排责无旁贷[1]。与此同时,政府在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及监管力度方面非常重视,“十二五”时期,中国生态环保投入将达到3.4万亿元,2013年发改委确定的节能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3.5%,较2011和2012目标提升了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实施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监管工作的着重点。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中,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1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关于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另一个则是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的理论模型研究[2]。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行业特征、企业规模、管理者素质,政策层面的支持;外部的政府管制、商会和社会压力等[3];而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4]。

1.2 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分析

在对企业主要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耗能领域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对高耗能行业可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研究说明。而在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则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的介绍。

1.3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研究

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国家的节能政策和经验,与此同时分析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式,提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已经对节能减排行为进行了较多研究,但仍然呈现出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的特点,与此同时,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或行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原因及目的、采取行为、取得效果、政策建议等的研究仍较少,本项目研究则随机选择江西工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43家工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及访谈来了解江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目的、所采取措施、取得效果,最终提出改进建议。

2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2.1 问卷设计流程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经过了文献研究、企业预调查、资料整理、题目筛选、专家修改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问卷。

问卷思路主要为获得五个方面的信息: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原因及目的;企业所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施行障碍;建议及期望。

2.2 样本选择

通过实地调研,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江西65家工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实际发出65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43份,问卷回收率为66.15%。在样本选择过程中,各行业占总调查单位的比例为:钢铁7.0%,有色金属7.0%,石油石化2.3%,电力4.7%,机械11.6%,化工2.3%,制药2.3%;同时,被调查样本企业中主要排放的污染物为:烟尘(23.9%)、粉尘(19.7%)、化学需氧量(12.7%)、二氧化硫(11.3%)、氮氧化物、重金属离子等。

3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及文献参考,研究发现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由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决定,而节能减排意愿驱使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措施施行的效果则为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措施绩效经反馈转而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同时通过绩效改进进而使节能减排效率优化,而节能减排效率优化也将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具体而言可由以下图示说明:

3.1 企业节能减排意愿分析

企业经营状况和所面临情况各具差异,因此各个企业采取节能减排行为的意愿不尽相同。企业节能减排原因是基于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22%)、企业社会责任与压力(22%);其次是控制成本提高利润考虑(20.5%),政府的监管与扶持(18.9%),同样周围居民的要求(9.1%)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6.1%)也会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产生影响。

通过对企业调研结果及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分为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而内部驱动因素中主要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目标、社会责任、市场需求三个层面,外部驱动因素主要为管制压力、竞争压力、社会压力。

3.2 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分析

由于企业本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各不相同,不同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也各具差异。大体而言,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引进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二是引进新设备,三是人才培训及企业文化宣导。

样本企业主要选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为优化生产工艺(29.1%)、引进节能设备(23.6%)、发展循环经济(15.7%)、相关人员节能减排行为思想培训(18.1%)和参加节能减排经验交流、学习活动(13.4%)。

3.3 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分析

企业节能绩效是指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企业减排绩效是指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下降幅度[5]。样本企业选择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后,23.3%的企业认为带来的直接效果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2.5%的企业认为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另有20.2%的企业认为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

调研结果中,企业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获得社会或政府的奖励的企业仅占14%,且仅有7%的企业产品的销量增加(顾客节能偏好),由此可见,政府及公众在激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方面仍有较大欠缺,这也是企业节能减排绩效改进的重要提升点。

3.4 节能减排施行障碍

在节能减排政策施行过程中,企业节能降耗的开展,存在两方面的阻碍因素:第一,企业自身缺乏开展节能的积极性;第二,外在条件的制约,政府优惠政策与帮助不够、技术不成熟等。样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施行障碍主要为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增加企业成本(17.7% ),缺乏资金、节能减排成本太高(16.7%),缺乏相关技术(13.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9.4%)等。

4 企业节能减排效率优化

样本企业期望获得的支持中,主要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专业人才,环保及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引进等。企业节能减排行为优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需加强规范、引导、监控、激励工作

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规范、引导、监控、激励整个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建立工业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政府监督因素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原因,这证明了政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执法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政府要扮演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建立行业内技术、资源、信息等的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人才、技术等的支持,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推进节能减排产品的市场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4.2 企业需健全体制、提高意识、加大技术投入

企业应提升自身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应致力于调动员工从事节能减排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为公司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与基层员工的交流,从实操细节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企业应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设备、技术和人才,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再造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力争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4.3 社会公众需提升节能减排意识

企业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盈利性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偏好及舆论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无疑会对整个社会节能减排的进程起到一个推动和监督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企业认为“周围居民要求”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若能提升公众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选择并使用节能产品,必将促使企业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加快研发节能减排产品的步伐,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在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原因中占有极大的比重(29%)。社会公众作为社会舆论的载体和传播者,无形中对企业的产品起着一种有效的监督作用,为了能够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改善自身形象, 塑造良好信誉。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节能减排也将成为企业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滢,冯瑶瑶,张晶.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林永居.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11(3).

[3]邹艳芬.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角度[J].资源科学,2011.05.

[4]杨东宁,周长辉.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的驱动力: 理论框架及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 2) : 85 - 95.

[5]周芳,马中,石磊.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研究:以D市为例[J].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上一篇: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现金流量表的应用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