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与反思

时间:2022-09-18 03:53:52

“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与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观经验系统的变化。根据这一理论,本案例重在体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以及教学活动的交互性。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象地阐述了信息的基本特征。(2)刚进入高中学习的新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而,学生只有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实例,才能形成理性思考。

二、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认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

结合案例,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主要教学过程

(1)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利用Intemet,通过视频播放2010年世界杯、上海世博会精彩片段。

师:在信息时代。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做些什么呢?

生:网页浏览,QQ,E-mail,写微博……

师:网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它已成为我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信息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探讨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①回放2010年世界杯的有关片段。视频传递了哪些信息?②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载体可以传递信息?

师:信息载体除了网络,还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其实,某些自然现象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相应的信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传递着春的信息;秋风萧瑟,大雁南飞,传递着秋的信息……

师:2010年7月18日的《新华日报》是信息吗?

生:《新华日报》是信息的载体,所刊登的内容才是信息。

师:信息和信息载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板书:载体依附性)

师:“载体依附性”有什么特点?

生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生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生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品、网络等。生4:信息具有可存储、可转换的特点。

师:正是因为信息具有可存储、可转换的特点,所以,可让更多的人分享。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板书:共享性)

师:信息的共享性有什么优越性?

生1:信息可以被多次或同时利用。生2:不会出现丢失、改变的现象。生3: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体现了信息共享的优势。

师:唐代杜甫《春望》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由此,我们发现信息还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议论,认为信息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教师板书:价值性)

师:信息的价值性特征有何实际意义?

(学生讨论)

师:“有消息称。2010年籽棉可望达到每公斤14元”,这条信息对于学生而言,无所谓价值,但对于出售籽棉和收购籽棉的农民来说,这是一条重要信息。可见,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师: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和当今的流行歌曲,你们喜欢哪一种?这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效性)

师:信息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特征外,还有其他特点。根据提示,学生概括:(1)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普遍性)(2)交通路口的信号灯对正常人是至关重要的,而对色盲患者是无用的。(相对性)(3)《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使对方迷惑不定。(可伪性)(4)“盲人摸象”中每人摸的只是象的一部分。(不完全性)(5)2010年世界杯赛事通过网络和电视传遍世界各地。(传递性)

(3)师生共同小结本课要点(略)

(4)课堂练习(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上交到教师机上的作业文件夹)

①信息的定义。假如给“信息”下一定义,你将怎样归纳?(可用Intemet搜索功能完成)

②说说下面这些信息具有什么特征:(1)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2)知己知彼,百战百胜。(3)旅途中,使用旧地图,往往会误事。(4)2010年世界杯西班牙队夺冠的消息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反思: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以及自主性等特征。因此,本设计根据教材的需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开有关信息技术内容和应用的教学,凸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的意义世界。

上一篇:多向探索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下一篇:乘课改之风 谈教学之策拓 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