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生命体验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18 03:29:32

构建基于生命体验的语文课堂

呼唤生命、承担生命、成全生命,是教育的终极归宿。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地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体验的缺失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首先,语文课堂缺乏对孩子生活的体察 我们的语文教学时常在近乎“真空的状态”下进行所谓的教学与学习。汶川地震, 5月19日下午,举国降半旗,为死难的同胞默哀三分钟。有一个小学中年级的男生在默哀期间突然笑出声来,老师大怒,痛斥他的行为令人发指,大声指责“你还有良心吗?怎么笑得出来呢?”。并令班里的孩子写小新闻在班级黑板报上刊登,对其进行“舆论谴责”。一个在快乐环境下成长的10岁孩子,一个不懂生命是什么,甚至不懂默哀意义的孩子,当他突然见到大家异样的表情,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这是天性使然。老师却采用如此教育手段,着实令人感叹。如果在这之前,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地震灾难,让他们体验灾区人民家破人亡的悲痛场景,教育的效果将是另一种景观。这种远离生活体验的形式化教育充斥我们的课堂,它给孩子带来的是对生命的冷漠,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其次,语文课堂呈现格式化的思维,无视孩子生命中鲜活的灵性 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年复一年的单调的机械重复,他们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着统一的模式,有的教师一本教案作为万能本,几十年如一日呈现在不同的学生们面前。课堂思维的格式化已非某人某师,在整个语文课堂随处可见。为什么我们总是痛心疾首我们的语文课堂花时多而收效低?其中,很多因素是语文课堂无视鲜活的生命体验,把生命体验搁置在课堂边缘。这种生命体验的严重缺失,导致我们的孩子厌倦课堂,厌倦语文。

二、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生命历程

1.以生活体验激起语文教学生命的活力

余文森教授讲述这样的一则教学案例让我们受益匪浅。北京大兴的一位教师在城区里为孩子们上《尊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一课,学完这篇课文后,孩子众口一词地称,是的,做人就要像哈默那个样,人生活着要有尊严。后来,同样的一节课,她给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上课。民工的孩子们学了以后,大家感触最为深刻的就是,人的一生当中如果能遇到像杰克逊那样的人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遇到“重要的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贵人相助。余教授说,城区的孩子与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他们的体验都是真实的。如果教师没有从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的生活背景、生活体验入手,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的家庭生活缺少感知,那么,教师就可能轻易地否决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的真实的想法,甚而,一味的去灌输“做人就要像那个人一样,生活要有尊严”的观念。无可否认,这种观念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基本意识。但是,不顾小学生各自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感受的“外在的说教”是很难在孩子的心底生根发芽的。只有关注并尊重学生生活体验、生命感受的教学才能辐射出教育的力量。

2.以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学生命的张力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起始点,也是归宿点。语文教学生命体验的核心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张力使生命体验更丰满、更有深度、更见广度,是语文教学生命之源。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线,也称阅读情感。它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此时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时,如果仅让学生徘徊在这些文字上去读去悟,恐怕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资源,抓住“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从盲女孩安静的角度去思考。我让所有的孩子闭眼,进入文本叙述的意境,然后问:“你现在就是盲童安静,当你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你扬起头来张望,请问,现在你最想张望什么?最想看到什么?”孩子们有说“多么想看到蝴蝶长什么样子啊”,有说“很想看到蝴蝶是怎样飞翔的”……我继续问:“那你看到了没有?怎么看?” 孩子们纷纷回答:“我看到了!我用心看到了。”我随机出示一段话: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从而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的精神内涵,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文教学的另一条情感主线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情线,也称教学情感。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生生间情感呈多向交流的过程。教师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态度和情感状态,去感染学生,设法调控学生的情感状态。

综上所述,我从语文课堂生命缺失现状进行剖析,并且提出从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去激发语文教学生命的活力。理想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构建基于富有生命体验的课堂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郊尾中心小学)

责编 / 郑永田

上一篇:关注生命个体让每一朵花蕊吐露芬芳 下一篇:《语文七色光(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