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构建与思路

时间:2022-09-18 12:19:47

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构建与思路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例,深入研究了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系统的基本元素、低碳生态城市社会系统、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在结合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河南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给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生态城市;低碳发展;建设思路

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在此关键阶段,人类已经站在更高的文明台阶上――生态文明,这是当今世界又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二、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综述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政府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01年我国出台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7年,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体系。2009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首次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这些政策的出台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逐渐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践中来,指导着各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2010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153个低碳生态城市正在规划建设中,其中26个生态城项目提出了绿色生态城市示范申报,8个项目成为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地区,对比2011年与2013年的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可以看出,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起步型城市逐年减少,2013年降低至53.3%,发展型城市与稳定型城市逐年增加,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整体形式大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其中济源与北京、上海、海南等29个省、市一起被列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2013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名单,六个试点中河南省占两席鹤壁和济源。

三、济源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经验

低碳试点城市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作为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济源的有色、重化工、能源产业占工业总量的80%。济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构筑了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发展支撑体系,为济源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经济发展升级上,济源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先后淘汰了81家冶炼、水泥、化工等落后产能企业,引进富士康等全球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龙头知名企业,充实布局到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使全市轻重工业比例由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4:96调整到目前的11:89,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从危机前的80%左右降低到目前的60%左右。同时济源市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在铅锌、钢铁、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6大重点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攻坚计划”。从2005年至今,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3%。

(二)在产业转型中突出生态。济源狠抓工业转型,加快培育高成长性新兴产业,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构建了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8%;发展以蔬菜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循环农业模式,提高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三)在城乡建设中抓好生态。济源强力推进十大区域综合整治,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绿化,森林覆盖率达42.3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再生水利用率达64%。完善“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城乡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处理率均达100%。全市11个镇全部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其中5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133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省级以上生态镇和生态村比例居全省第一。

(四)在优化环境中提升生态。济源连续7年利用冬闲开展造林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容村貌整治,累计投入15亿元,植树5088.7万株,改善灌溉面积11.9万亩;规划建设了小浪底北岸灌区等生态项目,将城市水系建设与防洪、排涝、景观、节水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水系的生态功能;加大环境治理,提高地表水质,出境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达标率均为100%;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饮水安全。

四、探析低碳生态城市的构建组成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就是要提高能源结构与效率,这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石油与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转变发展的观念,在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使发展质量得以提高。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多变的国际环境的应对,及对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举措。因此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一)制度性与规范性建设是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首要任务。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改变社会经济与发展的模式,平衡与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城的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环境都贯彻生态理念,因此,这不是一项短期的社会工程。若想使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想重新建设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与多元价值的社会,需将绿色低碳价值与文化融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体制,此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活力。城市里社区,不只是拥有教育、居住、医疗等一些基础性的设施,更是有一定社会学意义的社区,是一群人能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制度性与规范性的整体。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包括:绿色低碳本质、可持续性本质等相关的一般性的抽象问题,向着对绿色低碳城市具体的制度问题、文化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能够使这些问题得以缓解的方面转化,并对规划政策与措施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对决策者做出的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是积极的影响,使生态城市的理想逐步得以实现。

(二)低碳园区与低碳社区是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元素。低碳园区主要承载着低碳生态城内生产与市场行为,在低碳生态城建设低碳园区的作用在于通过技术、资金、科研机构的聚集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低碳园区的构建能够有效促进低碳排放产业的落成,进而实现降低城市热量排放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在低碳生态城市的构建中,必须要重视低碳园区的建设。低碳社区则是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场所,是构建低碳生态城市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资源的利用、能源的应用、社区环境的环保化、建筑材料的低碳化等方面与人们日常的生活高度相关。因此,要重视低碳社区的建设。

(三)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自有的生态系统,低碳园区与低碳社区等其他城市结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者,而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自有的生态系统又是温室气体的吸收者,利用生态系统的固有自然规律推进生态系统的建设,不断完善健康、宜居、舒适的城市居住环境。低碳生态城市的社会系统除了硬件系统(基础设施、建筑、交通等)外,还应加强软件系统的建设,如在生活方式上,倡导节约用水、用电、用油、用气等资源的利用,绿色出行,实现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在低碳文化上,全社会宣传普及低碳、绿色、环保等理念,并将之贯彻到现实生活中。

五、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具体目标尚不明析。作为一个新生概念,目前学术界没有对低碳生态城市有明晰公认的定义,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均缺失。河南省各个地方政府提出“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有很大程度为响应中央生态建设的号召而言从追风,只是空喊口号,过分追求示范效果,不具推广价值,缺乏可实施性。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设置过程中,一味强调通过节能降耗实现低碳经济的高速发展,重视生产性设施的低碳技术改进,忽视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目标不明。

(二)忽视统筹兼顾。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只片面强调单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中小城市,阻碍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没有从大区域发展和城市集群发展整体考虑区域之问在生态建设上的互补效应。河南省低碳城市建设多集中在城市区域的生态城开发,对已建成区域的生态改造关注较少,并忽略县城和村镇低碳生态发展特点和内在要求,缺乏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互补互哺,城乡联动机制不健全。一般为追求社会影响实施一些实体化工程项目,在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经济效益。

(三)尚不能因地制宜。当前河南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风格过于趋同,借鉴抄袭国外生态城市案例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城市规划人员不能充分理解低碳生态城市内涵和实施条件,未能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特点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类型,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白身特征,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地方特色不够彰显。许多城市在绿地建设中大搞草坪工程,大肆兴建人造景观,景点无序开发,使各地建筑特色基本消失。

六、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

(一)建设生态城之前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与布局。低碳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复杂、范围广、建设的周期长。因此,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前要进行合理的可行性分析,涉及科学的空间规划与城市整体结构布局,同时,协调各方面、各阶段的建设计划,使之建设得更加协调和谐。在交通体系上,在低碳生态的要求下,建设以轨道交通与清洁能源公交为核心的绿色共同交通系统;在公共市政设施上,以方便服务居民为主,合理构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金融等基础设施;在城市智能化管理上,以网络通信技术为纽带,建立统一的生态城基础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系统、智能化的交通系统拟在未来普及化。

(二)紧抓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园区与低碳社区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要个基本要素,要紧抓这两者的建设,利用低碳园区的经济作用促进低碳社区的建设,利用低碳社区和谐友好的建设反哺低碳园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上,在尊重当地生态环境下,以保护环境为第一要为,建设自然宜居的生态新城;在景观营造上,将“水、绿、城、文”相结合,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水融。

(三)注重生态系统建设与社会系统建设。在生态系统构建中,无论是在自然景观的建设方面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都要号召居民与企业积极参与;在社会系统建设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倡导居民低碳生活,提倡绿色出行、节能生产、低碳消费、环保建设。在水资源利用上,以节约水资源为关键,以污水处理厂为依托,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合理供给;在能源利用上,大规模建设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禁止使用高污染的燃料;在社会系统建设方面,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倡导节能低耗的生产方式与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夏金梅.河南省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创新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214

[2]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15):1217

[3]那鲲鹏,李迅.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J].建设科技,2013(16):2830

[4]李迅,曹广忠,徐文珍,杨春志,宋峰,赵培红.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3239+45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14gh143)。

作者简介:

李青雨(1977-),男,河南禹州人,许昌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学等。

上一篇:浅析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下一篇:雅思贝尔斯教育思想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启示